正文 和諧社會構建與情感教育(2 / 3)

二、當代人的心靈世界與情感教育的現實呈現

1、理性主義盛行下人類心靈世界的失衡

主體的任何活動都伴隨著一定情感,情感貫穿人的生命始終。列寧指出,沒有“人的情感”,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於真理的追求;馬克思說:“激情、熱情是人們強烈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力量。”然而,在西方理性至上傳統的影響下,把人僅僅視為理性的動物,認為理性是人的本質,片麵強調人具有運用理性來改造自然和社會的能力,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之間都可以按照理性的原則建立起一種理想的關係,甚至於個人自身也隻能遵循理性的指導,用理性來調節或克製生命內部的各種情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情感作為欲望和非理性的代名詞而受到貶抑。

理性主義的盛行,割裂了人的完整性,消弭了人的鮮活性。理性離開了人性,人的存在被抽象化為理性的化身,世界變成了由人的理性所構建的世界。近代以來,科技理性擴張到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而成為統治力量。科技理性在征服自然的同時,並沒有實現人的解放和幸福。反之,由於忽視甚至否定了人的生命衝動和七情六欲,導致理性極端化發展,人的情感世界不斷萎縮,人陷入片麵化生存狀態。弗洛姆說:“人創造了種種新的、更好的方法征服自然,但卻陷於這些方法的網羅中,並最終失去了賦予這些方法以意義的人自己。人征服了自然,卻成了自己所創造的機器的奴隸。”

理性主義的盛行,盡管使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科技的飛速發展為人們需要的滿足創造了極大可能,但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陷入無意義生存狀態,幸福感淡化,幸福指數降低。究其原因,物質的豐饒難以彌補心靈的貧瘠,理性輝煌的光環下掩蓋的是當代人荒蕪的情感世界,這一點在青少年身上表現尤為突出。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硫酸傷熊事件,雲南大學學生馬家爵殘忍殺害四名同窗室友案件,複旦大學張某殘害“收養貓”事件……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案例不能不令人沉思。為什麼這些天之驕子失去了對生命的敬畏?調查發現,這些事件的當事人所呈現的一個共性特點就是在令人羨慕的學習成績、發達的理性思維背後隱匿的是萎縮的乃至畸變的情感世界。一個人情感世界的貧乏以致畸變,比知識的貧乏和缺失具有更大的危害。它不但會引發大量的社會問題,還可能從根本上戕害人類精神發展的活力。因此,當前實施的素質教育有必要將情感教育納入其中,通過情感教育造就心靈和諧發展的人。

2、理性主義與功利主義重壓下情感教育的缺失

在西方現代文明模式中,科技理性的統治深入到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各個領域。我國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受西方理性至上思想的影響,教育活動也蒙上了濃重的理性主義色彩,教育的價值發生了扭曲。唯理智教育興盛,而與人的生命價值密切相關的人文主義教育難與之抗衡。同時,由於受儒家實用主義思想及經世致用觀念的影響,教育的急功近利現象嚴重,最終導致唯理智教育占據統治地位。唯理智教育把培養高技術、高效率的人才作為教育目標,因此,教育過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識或技術等某一個狹窄的領域,忽略了情感世界的建構。作為人類精神生命主體力量的情感,在人類日益發達和體製化的教育中備受冷落。這種重左腦輕右腦的教育模式人為地造成了學生心智發展的殘缺。盡管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興起了情感教育的熱潮,但這一潮流中的情感教育最終並非指向人的生命價值本身,而是僅僅將情感作為促進學生認知發展的手段或工具,情感教育由於寄居於科學世界而消解了其固有的功能。

三、立足和諧社會,探索回歸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

1、回歸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內涵

回歸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基本內涵應包含以下三個方麵:第一,生活世界是情感教育的起點,情感教育天然地要求在人的生活世界中進行。第二,生活世界是鮮活的人文世界,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未分化的整體世界。以生活為根基的情感教育應當充分地吸收生活世界的直觀性、本真性體驗。個人隻有經曆種種情感體驗,包括遭遇情感挫折和情感創傷,才能對別人的疾苦有移情性的體驗。第三,情感教育向生活回歸,讓情感教育所關注的世界,由外在於人的科學世界回到實實在在的人的生活世界,回到人的價值世界,使情感教育成為合乎真實人生、合乎人性的實踐活動。使個體在情感教育的情境中,能積極自主地思考、發現、探索、理解和領悟,在自我生活實踐與生活經驗的拓展中去理解生活、發現世界、陶冶情操、鍛煉人生智慧。所以,回歸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就是對現有情感教育的矯正,情感教育過程就是學生個體情感有機地、自主地建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