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草原民風畫卷(3 / 3)

無形心意民俗的傳承,比有形的物質民俗更廣泛,更超越了時空的束縛。它如一張無形的網,製約著人們有形的民俗活動和日常的普遍生活。但由於家庭、環境、教育、職業、經曆等民俗氛圍的差別,個人所接受的民俗信息及其儲存,多少存在著不同程度上觀念和層次的差異。而這種民俗觀念和民俗層次的錯位,往往構成了人與人衝突的內在根源。白音寶力格與索米婭就是一組典型的對照。白音寶力格的父親是一位公社幹部,青年時期的白音寶力格熱愛讀書,又接受了現代教育,這使他的民俗觀念與索米婭的是不同的。一方麵,他熱愛草原的純樸和率真——奶奶豐沛的愛,草原美好的大自然氣息,那些古老優美的民歌……像乳汁一樣哺育了他。然而,當索米婭被惡棍希拉奸汙之後,麵對生活的醜惡,奶奶和索米婭卻按照草原的習俗,表現出寬容和順從的態度。這使受過教育,吸收文明觀念的他看到了他熱愛的草原中愚昧、落後的一麵。白音寶力格的幻夢破滅了,草原的陋俗使他反感而不能忍受。最後,他不得不騎著駿馬離去,去“追求更純潔、更文明、更尊重人的美好的人生。”

可是,在城市這另一塊生活天地裏,他並沒有找到他理想的生活。人與人的磨擦、關係門路、不正之風……生活中依然有著那麼多不美好的東西。這時,留在他記憶中的美麗的草原和愛人又在召喚著他。但當他曆盡艱辛,重新找到索米婭時,那個“披著朝霞的姑娘”已像草原上所有的姑娘一樣 “走完了那條蜿蜒在草叢裏的小路,經曆了她們都經曆過的快樂、艱難、忍受和汙辱。……草原上又成熟了一個新的女人。”[9]這次白音寶力格對草原、對草原生生不息的法則有了一個清醒而深刻的認識,一個痛苦、無可奈何的歎息:曆史積澱下來的習慣民俗就是這樣一個多麵一體的東西,其中它美好的一麵可以讓你沉醉其中,深深依戀;同時它陳舊醜惡的一麵卻又時時在扼殺生活中美好的東西,讓你感到痛恨和鄙視。

在《黑駿馬》中,張承誌通過對有形物質民俗相的描寫,為讀者呈現了一幅幅色彩鮮明的民俗風情畫,尤其對其中寄寓了作者情思的風物的描繪,渲染和點化出了作品特定的氛圍和境界,為作品創造出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意境。而作品中對無形心意民俗的揭示以及兩種民俗觀念衝突和糾葛的展現,不僅使作品人物形象得以真實、具體、完整地體現,而且形象而別具一格的揭示出社會生活本質的某些方麵,成為人們深層地認識社會生活的一麵鏡子。作品中富有匠心的民俗底色,使《黑駿馬》得以大放異彩,意蘊無窮。

參考文獻:

[1] [2][3][4][5][6][8][9]張承誌.北方的河·黑駿馬[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165,182,310,311,313,163,310.

[7]陳勤建.民俗文藝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