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與新世紀社會的發展變化有關
從以上選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主人公的年齡段主要集中在20世紀70、80年代出生,這個年代出生的人正好是中國改革開放大潮開始激蕩的時期。改革開放30年,中國大地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發生巨變,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曆者、見證者、受益者,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能夠得到更多的物質享受,也能夠去感受、體會更多、更高雅的精神文化。這些情感劇正是抓住了時代發展和經濟提升當中出現的熱門、敏感話題,如獨生子女、丁克家庭、富二代、白領、蝸居、婚外情等來展開情節、塑造人物。新世紀,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明顯提升,知識結構、就業領域變得非常廣泛,經濟上的獨立造就她們人格上的尊嚴,在婚姻這個兩性世界裏有資本與男性抗衡,所以這些“三高”“三Z”的妻子在婚姻中的地位有明顯提高。改革開放以前,社會生產底下、生產資料較少,農村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反差不大,但到了新世紀雖然農村的經濟文化也在大發展,但比起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可以說是有天壤之別,孔雀女、鳳凰男的角色範式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電視劇這種新興的敘事藝術樣式正是敏銳地捕捉到這些新的變化,恰到好處地去表現當下都市年輕女性的新的婚姻狀態,寫盡當代大都市女性情感生活的真味。
(二)與女性編劇的身份認同有關
新世紀以來的都市情感劇,大部分的編劇或者原作者都是女性,而且幾乎都是高學曆,如彭三源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六六畢業於安徽大學,高蓉蓉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唐欣恬是金融學碩士等。她們居住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職業也很時尚,除了寫小說、編劇本,同時還曾或者正在從事其它含金量比較高的工作,如連諫在青島做時尚雜誌撰稿人,唐欣恬曾於上海任對衝基金美股分析師,趙晨陽曾當過電視台主持人,六六在新加坡從事幼兒教育事業。她們思想前衛,敏感多情,對都市生活中的婚姻感受很深、體察透徹,甚至有的“妻子”形象就有她們自己的影子。所以在人物塑造上,這些妻子們往往畢業於高校,學曆較高,甚至是女博士,從事的職業一般是教師、媒體編輯、醫生、設計師等,她們對自身的價值認同感較強,對家庭生活質量的要求較高或者說對丈夫的要求較高、對培養孩子花費的金錢和心血較大,所以她們觀念更犀利,情思更加細膩,生活上的不如意也更敏感。大部分妻子在遇到夫妻矛盾、婆媳矛盾、“小三”當道等危機時都能憑借自身的智慧、能力去抗爭、化解,表現出更多的理性和睿智,如《夫妻那些事》中的林君、《媳婦的美好時代》當中的毛豆豆等,最終贏得大家的尊重。但也有妻子被這些矛盾和困難所困擾、所左右、失去自我,引發家庭大戰,如《中國式離婚》中的林小楓、《雙麵膠》中的胡麗娟等,造成不可挽回的情感損失。有觀眾對女編劇王海鴒塑造的林小楓這個形象頗有微詞時,她說塑造這個形象就是想告訴婚姻中的女性:不要迷失自己。
(三)與中國文化的浸潤有關
新世紀以來的都市情感劇中的大多數妻子們,無論有多高的學曆,無論在姿色上多麼美麗,也無論在事業上多麼優秀,在家庭生活上多麼強勢,就是跟丈夫因各種矛盾離了婚或暫時分開,最終也會反省自己、改變自己重新回歸家庭。而且丈夫們會在妻子們事業上受挫時、情感上孤獨、無助時給予及時的幫助,讓妻子重拾對丈夫、對婚姻的信心。例如《夫妻那點事》中,林君因下屬剽竊別的公司的創意需要賠付300萬,唐鵬決定把房子賣掉來與林君共同麵對巨大的經濟壓力,當林君辭職開公司以便及早還賬時,唐鵬又辭去自己優厚的工作義無反顧地去幫助她渡過公司初創期的艱難;《門第》中,當何春生得知衣食無憂的羅小貝因為檢舉上司挪用公款受到打擊報複被解聘拉扯著兩個孩子回娘家艱難度日時,趕緊回家利用學到的“秘方”扶危濟困;《浪漫向左 婚姻向右》中,陳小文在家屬不簽字的危急關頭毅然決然給產婦做了手術,產婦活了,孩子死了。陳小文在家屬狀告醫院、停職反省期間情緒極其低落,手無縛雞之力的“文科男”範晨通過在博客中發文章等形式來安慰和支持妻子,與妻子共渡難關。還有就是這些妻子們無論在事業上多麼風光、薪酬有多高、心氣有多高,回到家裏就得生兒育女,做好妻子、好母親、好兒媳,如做不好,就會被婆婆(或丈夫、或公公)指責、發難,如《夫妻那些事》、《雙麵膠》、《新結婚時代》這種情況就很突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人物刻畫,跟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的浸潤有很大的關係。從曆史習慣上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還是很強的,它賦予女性要溫柔、要相夫教子、要以家庭為重,所以無論妻子多強大,她也需要丈夫的幫助和撫慰,也需要通過養育兒女、延續香火來確定她自身的位置和價值。雖然女編劇們在劇中力圖透過曆史文化層麵表現現代女性獨特的生命體驗,有意識地去揭示女性生命意識的覺醒和抗爭,探尋女性命運、女性生存與文化困境,但許多時候還是以“集體無意識”(榮格語)的方式去塑造妻子的形象。
參考文獻:
[1]劉曄原.電視劇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
[2]劉瑞紅,江宵.結婚新時代映射家庭倫理劇之新變革[J].電影評介,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