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清新電影的分類及特征分析(3 / 3)

除了常規的線性敘事,小清新電影導演還偏愛用回憶敘事,用現實與回憶的交叉來製造氣氛,讓觀眾體驗到自己的記憶被喚醒,使故事變得更加感人。回憶敘事最成功的表現就是即便把影片中的回憶部分單獨提取出來,也可以成為一部動人的作品。美國的《戀戀筆記本》和日本的《情書》就是如此。

2.唯美的畫麵

小清新電影的畫麵把“唯美”發揮得淋漓盡致,你幾乎可以憑借畫麵來判斷一部影片是否為小清新電影。

(1)光的運用。小清新電影偏愛使用側逆光來營造一種朦朧、純淨的感覺。逆光常打在人物的背後、頭頂上、男女主角的中間,使人物看上去閃閃發光,純潔又浪漫。《情書》中男孩藤井樹靠在圖書館的窗邊看書,陽光透過窗戶打在他臉上,潔白的窗簾隨風飄起;《花與愛麗絲》中愛麗絲在純白的工作室內跳芭蕾,窗戶和門口的亮光朦朧了整個畫麵;《屬於你的我的初戀》中,小繭和小逞跪在草地上尋找四葉草,陽光透過樹葉灑在他們身上,這些畫麵都通過側逆光的運用來加強美感。

(2)大量長鏡頭。小清新電影的導演可謂是巴讚“長鏡頭理論”的身體力行者,他們偏愛時間較長的鏡頭,注重還原故事的真實性,保證故事的流暢性,不打斷時間的自然過程。大量短鏡頭的剪輯固然可以增強故事的節奏感,但是小清新電影卻需要用長鏡頭來不間斷地記錄影像,增強故事的抒情性和親切感。

(3)唯美的風景。小清新電影不僅人物美,風景也很美。岩井俊二的電影《情書》開頭一大片白茫茫的雪景、《關於莉莉周的一切》裏金燦燦的麥田、《四月物語》中漫天紛飛的櫻花……這些畫麵都唯美得不摻一絲雜質。

(二)青春期的性別迷茫

處於成長期的青少年麵臨很多問題,他們還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會遇到迷茫和困惑,性別迷茫就是其中之一。近幾年同性戀題材是小清新電影經常表現的主題之一。

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會相互融合,小清新文化興起之後,逐漸滲透進了耽美文化① ①“耽美”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近代文學中,被日本漫畫界所用後代指一切“美形的男性”,以及男性與男性之間戀情,即“BL”。,大量同性戀題材的影片

經過純化後被納入到小清新電影譜係裏麵。台灣的《藍色大門》、《女朋友○男朋友》、《帶我去遠方》、《渺渺》、《花吃了那女孩》、《盛夏光年》,泰國的《暹羅之戀》、《yes or no》都是講述青少年性別迷茫的電影。

《暹羅之戀》中,兩個男孩Mew和Tong在相處中發展出了超越友誼的情感,麵對家人的反對和現實的壓力,兩人不知道該何去何從。影片最後的旁白寫道:“用Mew的話說,如果真的愛一個人,怎能不害怕和他分離,而我們必須接受現實。於是,長大了,寂寞就是沒有了愛,比沒有朋友更寂寞。而那些點亮我們生命的愛,就仿佛這個發生在暹羅的愛情故事,即使短暫也會刻骨銘心。”可見,小清新電影討論的不是同性戀情的倫理道德,而是把它看成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一段美麗插曲,迷茫痛苦之後才會成長。

結語

“小清新”是21世紀出現的又一種青少年亞文化現象,它不同於主導文化,具有“小眾”、“風格化”、“抵抗性”等特征,能夠反應出社會變化的本質特征。小清新電影正是應運而生的一種電影類型,它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體現了他們紀念青春、追求美好的強烈願望。參考文獻:

[1]大衛·波德維爾,克裏斯汀·湯普森.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M].曾偉禎,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373.

[2]王晶.論岩井俊二對新世紀台灣青春電影的影響 [J].電影評介,2012(06):14.

[3]崔軼.電影導演的詩意調度[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