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文的“摳門”讓我哭笑不得,很快,我便發現這份“摳門”無處不在。
瑞士被譽為“手表王國”,但瑞士人手腕上戴的,大都是普通手表,甚至還有十分低廉的塑料電子表。瑞士人的餐桌上常擺的並非大魚大肉,而隻是普通炒麵、果汁。在瑞士,不管你在高級酒店還是街頭餐館就餐,不論地位高低,也不論貧窮或富有,吃飯都不允許浪費,否則要被罰款。
不僅如此,富得流油的瑞士人為了省錢,經常開車到邊境的法國小鎮選購食品,因為那裏的奶、肉、蛋要比瑞士便宜40%;主婦買菜用筐,商店裏的包裝袋是紙袋;家庭用的洗滌用品大都是買簡裝的,回家後往舊瓶子裏灌;家庭垃圾按玻璃瓶、塑料品、舊報紙和無用廢物分類裝入紮口的塑料袋中,以便統一回收處理;瑞士的水源比較充足,但人們用水一點也不浪費,所有廢水都要集中處理後才能排放,淨化後的水還用來洗衣服;通過下水管將雨水接進貯水池裏,供衝廁所之用。
瑞士人在消費上“吝嗇”,在節能上也有一手。為了節約能源,還發明了“奇葩”煮雞蛋法:在深平底鍋裏放一厘米深的冷水,把一隻雞蛋放進鍋裏,水沸騰後立即關掉電源,讓餘熱把雞蛋煮熟,據說這樣可節省一半電能。
該“花”則“花”
瑞士人這麼摳門,一分一毫都精打細算,作為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他們的錢究竟花在了何處?這問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先生帶我去日內瓦郊區探望導師德瑞斯先生。德瑞斯是一名經濟學教授,在瑞士屬於富人階層。然而,德瑞斯的家卻沒有絲毫“富貴氣”,當然,已經見慣了瑞士人的“摳門”,我不再對此大驚小怪。
我和先生帶了不少禮品登門拜訪,並帶去不少經濟學研究資料。德瑞斯非常高興,堅決留我們在他家共進晚餐。為了準備晚餐食材,德瑞斯邀我一起去逛超市,10歲的孫子小奧姆也跟著我們。
在超市裏,德瑞斯挑了一瓶中檔紅酒和一些簡單的食材,正打算離開超市,才發現小奧姆正盯著一個漂亮的文具盒看,向德瑞斯撒嬌:“我想要這個文具盒……”他想也沒想就拒絕了。我看了一下那個文具盒的價格,也就是一兩塊麵包的價錢。看來,這有錢的德瑞斯也是個吝嗇鬼。原來,他隻買了一瓶紅酒,是給我和先生喝的,而他自己喝的是啤酒。在瑞士,啤酒比紅酒便宜得多,買一瓶中檔紅酒的錢大約能買二十瓶啤酒。說是請我們吃飯,晚飯也並不豐盛,隻有一份簡單的三明治和幾塊炸雞。
飯後,我們正在閑聊,突然有一位義工前來募捐。他們想對附近一個社區的百年木屋進行修繕。我心底暗想,你找錯人了,肯定會空手而歸。然而,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德瑞斯先生聽完義工的話,毫不猶豫地開了五百法郎的支票,並說:“保護我們的古建築,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
德瑞斯的反差讓我大為驚詫。後來,我才了解到,這不僅僅是德瑞斯一個人的秉性,蘇婭的先生斯蒂文也不例外。他曾捐給一所老年活動中心一萬法郎,甚至還曾將名下兩套房產捐給社區做公益財產。
不僅是斯蒂文和德瑞斯,大多數瑞士人在公共消費上,都是極盡所能地慷慨解囊。定居多年的蘇婭對此深有體會:“瑞士人是我見過最率性奇葩的人了,他們的錢不花在自己身上,倒是對慈善尤其熱衷,摳門的時候時常會讓人氣得牙癢,但是慷慨起來絕對讓你目瞪口呆。在他們的觀念裏,節儉不代表貧窮,奢華不代表富有,簡樸不代表簡陋,氣派不代表隆重,這就是瑞士人真正的‘內涵’!”
蘇婭的話讓我沉思良久:大部分國家都在倡導這樣的消費觀,一分一毫都花在刀刃上,不鋪張,不浪費,中國也不例外,但隻有瑞士人真正做到了!他們富得“低調”,摳得“張揚”,花錢卻大有“門道”。或許,遠在國內的任性土豪們,也該學學瑞士人的“摳門”,在公共事務上多點慷慨,在個人花銷上少點任性。
責編/迦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