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瑞士人,有錢不“任性”
生活
作者:朝陽
能“省”則“省”
在去瑞士之前,我在網上稍稍了解了一下,瑞士是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人均月收入高達5萬美元(約人民幣30萬元)。瑞士還是“手表王國”,其生產的“勞力士”“雷達”等奢侈名表享譽全球,為瑞士帶來了巨額財富,瑞士也成了富有的代名詞。
下了飛機,同行的喬治開了一輛老舊的雪鐵龍手動擋汽車來接我們。他和先生一路閑聊,從工作到家庭,談得十分投機。從交談中我們了解到,年紀輕輕的喬治居然是瑞士銀行的高級管理人員,月薪一萬美元。我十分不解:既然喬治這麼有錢,為何不買一輛好一點的車,而是開一輛又老又舊的雪鐵龍?
喬治笑著解釋說:“這車可不是我的,是公務用車。”我大吃一驚,瑞士銀行作為歐洲第二大銀行,接待外國交流人員,至少要開輛上得了台麵的車,沒想到卻是中國家庭出門都會嫌棄的老舊車。
我猜測喬治的私人汽車肯定是價值不菲,誰料喬治接下來道:“我的車還不如這個呢。”
見我難以置信的表情,先生在我耳邊悄悄私語:“瑞士人雖然有錢,但卻是出了名的低調,花錢從來不鋪張浪費,講究實用經濟。”我聽後不敢苟同:一個月薪一萬美金的高管,要是在中國肯定購置豪車幾輛,而喬治卻過得如此拮據,也太“低調”了吧?
很快,我便發現更“低調”的還在後頭。
瑞士車輛普及率很高,平均每兩人一輛車。可瑞士公路上卻幾乎看不到寶馬、保時捷、路虎等名牌,滿大街都是大眾、雪鐵龍和福特。不僅如此,公路上行駛的大多是中小型載客車輛,私家車少之又少,這實在和我想象中的富有奢侈相差太遠。
見我一臉困惑,喬治解釋道:瑞士人在生活中是“能省則省”,平日上下班都選用火車、有軌電車、公共汽車等公共交通工具,就連很多公司老板、國會議員也時常乘坐公交車,隻有節假日才開著自己的車外出休假旅遊。
喬治說:“在瑞士,開名車會讓人覺得有擺闊炫富的嫌疑,是要被鄰裏和社區嘲諷和鄙視的。”
該“摳”則“摳”
喬治將我們帶到下榻的酒店,告訴我們半個小時後就是晚宴。按照中國的待客之道,我猜想瑞士銀行方應該準備一頓豐盛的接風宴。可一到地點我便傻眼了:竟是隨處可見的自助餐!先生看出我的埋怨,解釋道:“瑞士人一向節儉,不會像中國那樣設宴待客,一頓自助餐在他們眼裏就是最好的了,既方便又實惠。”
我隻好入鄉隨俗地取了餐盤就餐,可接下來的一幕讓我大吃一驚:喬治不但把炒麵吃得精光,還用手指把盤子裏的沙拉醬抹起來吃得一幹二淨,並用麵包將菜汁吸幹吃掉,臉上十分坦然。我深深為瑞士人的“節儉”哭笑不得。
先生擔心我一個人無聊,托他留學期間的同窗蘇婭照顧我。我倆一起逛街閑聊,誰知一聊起瑞士人的節儉,蘇婭顯得十分激動:“哪裏是節儉,分明就是摳門啊!”
原來,蘇婭的先生斯蒂文是個地道的瑞士人,在兩人談戀愛時,她就險些因為他的“摳門”而分手。不僅吃飯、租車要“分攤”,兩人同居的房租也是AA製。斯蒂文並不是沒錢,相反,他的父親是一家電機廠的董事長,僅度假古堡別墅在整個歐洲就有三四棟。但這並不影響斯蒂文的“摳門”。
從同居的第一天開始,斯蒂文就向蘇婭說明了分攤原則,蘇婭承擔三分之一的房租,剩下三分之二由斯蒂文承擔。同居後,他們每天晚上不是享受二人時光,而是拿出一張張大大小小的收據“算賬”。將一整天的花銷算清,最後再按一定的比例分攤這些賬目。蘇婭抱怨道:“在浪漫幽靜的夜晚,我們常常手裏捏著零碎的紙票或硬幣分來分去,實在煞風景。”甚至二人婚後,斯蒂文還經常因為蘇婭泡澡而抱怨:“你不覺得浪費嗎?淋浴節水又省時,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