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家長疏忽一時,孩子錯過一生(3)(2 / 3)

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在遭遇挫折時會有不同的歸結原因方式:一類孩子認為失敗是自己能力不足導致的,並且會把焦點放在自己的表現上;另一類的孩子則會把失敗歸結為外在因素,或是自己努力不夠,並且會把重心放在如何改進上,試著找出其他的解決問題之道。歸結於自己能力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很容易放棄,失敗時會覺得沮喪,並且不太願意接受新的挑戰;反之,第二類的孩子比較願意嚐試,失敗時會相信自己再努力就可以找出正確的解題方法。研究還發現,孩子在五六歲就具有這兩種不同的歸結原因方式,而這種挫折反應主要是與父母給孩子的反饋方式有密切關係。如果父母在孩子成功時稱讚孩子的努力,但在失敗時卻批評孩子的能力,或是過度注重孩子的表現,很容易造成孩子在失敗時產生沮喪情緒從而放棄努力。相反,如果父母在孩子成功時稱讚孩子的能力,而在孩子失敗時鼓勵孩子再努力,並且把重點放在孩子是否達到學習目標,那就很容易培養出勝不驕、敗不餒的品性,能夠培養出敢於麵對挫折,戰勝挫折的孩子。所以,孩子能否正確對待挫折,關鍵還是在父母的教育。

如何教育孩子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呢?

首先幫助孩子認識什麼是挫折。讓孩子了解難過的感受就叫“挫折”,並且讓孩子知道所有的人在麵對類似的挫折時都會有同樣的感受。

其次,要舍得讓孩子承受些挫折,以提高其對挫折的忍受能力,使他們今後能夠勇敢地麵對生活,戰勝困難。日常生活中的挫折情景很多,例如,考試結果與期望值差異過大,競爭失敗,被誤解,受冷落等等,利用得當,都可以達到提高孩子挫折耐受能力的目的。但父母有意識的挫折教育不能太多,而且在孩子失敗後要主動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孩子經曆挫折過多,又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容易讓孩子失去信心。

第三,教育應該以陽光式教育為主,但必須結合社會現實,讓孩子受到全麵教育。否則,如果為了保持孩子心靈的“純潔”,總是回避甚至不讓孩子了解社會的醜惡現象。這樣,他們長期與社會隔離,對社會缺乏全麵深入的了解,一旦接觸社會,看到某些陰暗麵後,就會感到茫然若失,無所適從。

孩子總有一天要去更廣闊的天地闖蕩。為了他們將來能應對挫折,一定要培養他們戰勝困難的能力。

孩子缺乏自製力誰的過錯

衝動,缺乏自我控製能力,是許多青少年常見的現象。我們經常聽說孩子們因為一時衝動而與同學發生爭執,甚至頭腦發熱而拔刀相向,最後造成悲劇的事件。衝動,除了青少年由於進入青春期擁有活潑好動,容易侵犯別人的特性以外,父母教育的不當,也是造成孩子缺乏自製力,遇到事情容易衝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故事一:經常有同學向老師告健健的狀,說他又欺負了哪個女生或和哪個同學打架了,同學們都不喜歡和他一起玩。通過觀察老師發現,每次健健都是笑著去和同學玩,但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和同學發生衝突,把比自己弱小的同學弄得哭哭啼啼。老師責問健健,他總會哭,說自己其實也想和同學和好,但就是常常為一點小事發脾氣,控製不了自己。多次談心後,老師發現健健的行為和他父親的教育方式有關。他爸爸的教育方式很簡單:無論生氣或愛都用打來表達,一旦健健不聽話、不好好吃飯或不好好學習,肯定要挨打。

故事二:學生吳某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看上去弱不禁風,脾氣卻特別暴躁。有一次,老師批評了他幾句,他竟然拿起裁紙刀追著老師跑,嘴裏還凶狠地喊著:“我要殺了你!”最後在幾位體育老師的合力下才把他製止。經過調查發現,原來在吳某小時候曾被老師冤枉過一次,他滿肚子的委屈想找人訴說,怎想回到家,由於父母不會教育,又被皮帶狠狠地抽了一頓。那時他年齡尚小,屬於弱勢群體,於是就拚命壓抑自己,什麼都不說。但陰影已經埋下,等到了初中,他終於把所有的不滿都爆發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