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有音樂方麵的天賦嗎?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麵觀察。
音樂感受力的早期發現。如在音樂聲中會手舞足蹈,麵露微笑或者會入神傾聽,哭鬧和傷心時一聽到音樂就會安靜下來。
聽覺的敏銳於對音樂要素的特殊辨別力。對不同的音高、音色、節奏有不同的反應,並能準確地加以模仿。
音樂記憶力特別好。對於喜愛的歌曲或者樂曲主旋律能夠在聽幾遍之後馬上記住並模仿學唱。
對各種形式的音樂表演有積極的要求。表現出比較強的音樂表演的欲望,即使在陌生人麵前表演也不感到拘束。
表演中反映出自發的樂趣。包括對歌曲表演的處理,努力追求優美的音響以及對音樂形象的想象力等。
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和堅持能力。不需要父母的督促和強迫,自覺表現出渴望音樂學習的心理,並能夠較長時間放棄玩耍而堅持學習。
音樂的創造才華。除了模仿學唱之外,還喜歡哼自己隨口編的曲調,或在琴上彈奏自編的曲子,父母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具有上述音樂才華,要盡力培養。
音樂興趣需要父母的培養
如果一個家庭有音樂,並不意味著這個家庭的孩子一定會成為音樂家,但如果一個家庭沒有音樂,那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孩子不會成為音樂家。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安排她的音樂活動,創造良好的音樂環境。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特別喜歡聽童話故事的心理,有意放一些配樂故事,在聽配樂故事的同時,有意識地把她的注意力導向音樂,然後再有目的地找些與配樂故事裏相似的音樂讓孩子聽。這些似曾相識的音樂能夠引發孩子對故事的聯想,易於讓孩子接受。給孩子放一些童話音樂,如《龜兔賽跑》《動物狂歡節》等作品,在聽的過程中,同孩子一起編故事。
還有,有選擇地購買了一些兒童歌曲光盤,放給孩子聽,有時和孩子一起唱。這些歌曲很有教育意義,如《小螞蟻》《拔蘿卜》,教育團結起來力量大;《小金魚》告訴孩子要合群;《小青蛙》《小蝌蚪》《我和星星打電話》等知識性強,有助於孩子增長知識。經常引導孩子唱這類歌曲,可以使她從中得到品德情操的陶冶,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在教孩子唱歌時,家長要選內容好、有教育作用的,而且好聽易唱的。孩子最好經常和家長一起唱歌,如在幼兒園經常唱一些小手、小腳、小貓、小兔、小山羊等內容的歌曲;到了小學一年級,要經常唱一些遊戲性較強、有情節或培養孩子關心別人的歌曲,如《小鴨和小雞》《大公雞》《我的好媽媽》,還唱一些教育孩子要誠實、愛護樹木、文明禮貌等品德的歌曲,如《讓座》《好孩子要誠實》《小樹苗》、《對不起,沒關係》等。這些歌曲不僅內容有積極教育意義,而且曲調好聽、主動,音域不寬,節奏不難,適合一年級學生學唱。在唱的同時教孩子一些優美的表演動作,不僅有利於幫助孩子理解歌曲內容,而且能發展孩子的創造力和表現力。音樂對孩子的魅力是無窮的。不僅陶冶了孩子的情操,也活躍了孩子的課餘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