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孩子繪畫時最早對色彩感興趣。這時輪廓隻是為色彩幫忙的,要是允許孩子把一些圖案塗上色彩,孩子會感到很高興。不隻是孩子喜歡色彩,許多成人也是如此。先色彩後形式被心理學實驗所證實。如果一開始就用一些繁複的形式讓孩子去畫,他很快就會覺得力不從心而放棄。孩子沒有形狀最終是不行的,那麼先選擇一些簡單的形式,然後再由簡到繁。
應該鼓勵兒童去努力表現一些有趣的事實,這樣就可以使所模仿的東西逐漸有點像現實中的東西。開始畫得不準確是符合演化規律的。不論那些形狀多麼古怪,色彩多麼刺眼,問題不在於孩子是否創作出了一幅畫,而在於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動用了手指、眼睛和思維。我們不隻是愉快地培養了他們辨別顏色的能力,同時也使他們用筆的手多少學會了控製和保持平穩。
在這個階段,那些各種各樣照樣“描圖”的方法,和一開始就用那些直線、曲線、複合概念教育的方法一樣都是有害的。前一種方法讓孩子從小就失去自己選擇描摹對象的機會;後一種方法則讓孩子望而生畏,很快厭倦。
隻要依據上麵的這些原則,等到孩子拿筆的手平穩了,也開始有一些比例感覺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透視”課了。這聽起來有點嚇人,其實每個孩子都喜歡也願意去做。
把一塊透明的玻璃垂直放在桌麵,擺在孩子麵前,對麵放上一本書或者杯子,讓孩子透過玻璃看對麵的物體,眼睛不動,然後用墨水在玻璃上按照物體的形狀作點,再把這些點依照物體的輪廓連成線,使這些線蓋住物體的輪廓,使它們重合。最後把一張襯紙放在玻璃後麵,再讓孩子比較玻璃上的畫和物體之間的區別。孩子會驚喜地發現它們形狀相似。
這是培養孩子仔細觀察對象,並把對象描摹下來的方法。慢慢地,孩子不再需要玻璃片,自覺去描摹那些孩子感興趣的事物。
繪畫的興趣對孩子來說,會持續很長時間,不管孩子是否會在這方麵發展,鼓勵和培養這種興趣對孩子都是有益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可以把這種才能用在自然筆記上。他們可以為自己插圖、裝飾。也可以用繪畫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和想法,如送給朋友或父母的生日賀卡(自製的),慰問病中的親人。孩子還可以用繪畫來講故事,在家庭通訊上記事。每一次運用都會給他帶來無窮的樂趣和真實的成就感。
欣賞和讚美女孩的繪畫作品
在引導孩子學習美術的時候,父母有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對孩子完成的每一件作品進行評價和欣賞,激發孩子對繪畫的興趣和自信心。
孩子畫完一幅畫,或者做完一件手工製作之後,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欣賞作品並提問,引導孩子對作品進行講解,讓孩子講解作品,可以補充畫麵不完善、不連貫的內容,使作品充分反映她的主題思想;可以引申畫麵內容,鍛煉和提高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使父母了解孩子對事物的認識程度和理解水平,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和願望,為製訂下一步的學習計劃做好準備。
父母對孩子的作品,應以讚美和欣賞為主。不要因為孩子畫麵比例失調,顏色搭配不當,或者線條不流暢就責備孩子,避免說孩子天生不是畫畫的料,應該以學業為重來刺傷孩子的自尊,降低孩子的積極性,為人父母要懂得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增強孩子繪畫時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幫助孩子挖掘潛能,更好地成長、成才。
給女孩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
繪畫是兒童本身的一種情感宣泄,體現了她們天真的童心、童趣,其中也折射著智力的萌芽、性格的動向。她們更多的是為滿足自己情感的宣泄,所以想怎麼畫就怎麼畫,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如果把他們這種本性限製,讓她們按照既定的意圖畫這畫那,她們會感到不知所措,感到畫畫很難,有壓力,慢慢地就會失去興趣。
讓孩子學畫畫,不是想讓孩子當畫家,而是要通過繪畫活動,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和高尚情操,開發孩子的想象力,鍛煉手的靈活性。另外,不管教孩子畫畫,還是做手工,都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使活動的形式生動活潑,富有娛樂性,這樣才能不斷培養起孩子的興趣和熱情,使孩子樂此不疲。有時家長帶孩子去田野,去爬山,去動物園,讓孩子隨身帶著畫筆,在觀察浪花、樹木、建築物、曠野、天空以及天上翱翔的飛鳥、動物園裏的走獸,產生創作的欲望時,馬上畫上幾幅。這樣做,比讓孩子待在家裏畫畫效果好得多。
現在各種少兒美術培訓班乃至幼兒園、小學的圖畫課,大部分從臨摹入手,強調以“教師為主導”,限製了孩子想象力的發展。那種單純把繪畫技術、技巧作為美術啟蒙教育重點的做法是脫離兒童生活實際的,也是違背兒童心智發展規律的。例如,美國的孩子畫太陽可以畫紅的、白的、黃的,而中國的孩子畫太陽隻能是紅的,這充分說明了限製兒童想象力造成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