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親的耐心指導下,小葛萊思很快就學會了,他發現隻要用雙手抓住瓶子頂部、靠近瓶嘴邊緣的地方,瓶子就不會從他的手中滑掉。他真是高興極了。
說完上麵的故事,這位著名的科學家繼續說:“從那時起,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錯誤,因為錯誤往往是學習新知識的良機。科學實驗也是這樣,即使實驗失敗了,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責備孩子要掌握哪些技巧呢?
父母可以用暗示來教育孩子。
孩子犯有過失,如果父母心平氣和,借用別的東西來啟發孩子,能使孩子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願意接受父母的批評和教育,而且還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一旦做錯了事情,就會擔心父母責罵,如果正應了孩子所想的,她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批評和過錯反而不以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以沉默的態度對待,孩子會感到緊張、“不自在”起來,進而能反省並改正自己的錯誤。
當孩子惹了麻煩,怕被父母責罵的時候,往往會把責任推到她人身上,以此來逃避責罵。此時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孩子強辯“都是別人的錯,跟自己一點關係也沒有”時,回她一句:“如果你是那個人,你要怎麼解釋!”孩子會思考,如果自己是對方時該說些什麼。這樣一來,大部分孩子都會發現自己也有責任,而且會反省自己把所有責任推到對方身上的錯誤。
以低於平常說話的聲音責備孩子。“低而有力”的聲音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很容易使孩子聽你所說的話。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往往比大聲訓斥的“熱處理”效果好。
幼兒的時間觀念比較差,昨天發生的事對於她們仿佛過了好些天,加上貪玩,剛犯的錯誤轉眼就忘了。因此,父母責備孩子要趁熱打鐵,立刻糾正,不能拖拉,超時間就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了。
目光要放長遠,不能被暫時的挫折打敗
王苗苗自立能力很強,學習也很主動,從來不需要父母盯著。王苗苗擔任班級裏的班長,以前成績一直都很不錯,但是最近不知道哪兒出了點問題,幾次小考成績不是太理想。王苗苗非常焦急。情緒低落,甚至想要辭去班長這一職務。爸爸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覺得王苗苗抗挫折能力太差,性格不穩定,於是和王苗苗進行了一次促膝長談。
王苗苗告訴爸爸,隻要是老師要求的任務她必須做到,做不到她就會非常著急,如果表現不好,她就會非常失落,沒有自信,覺得自己不適合做班長。
爸爸聽了,對王苗苗說:“那你每次著急、情緒低落是不是也沒有解決問題呢?遇到問題,著急不是辦法,失落更不是辦法,關鍵是你要學會去分析問題,發現錯誤在哪兒,爭取下次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失敗和挫折在生活中是很正常的事,沒有失敗,哪兒來的成功?大家都會遇到失敗和挫折,隻有快樂從容地積極應對的人才值得我們學習,這樣的人才會離成功越來越近。”
聽了爸爸的話,王苗苗茅塞頓開,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悶悶不樂了。她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很快樂,努力學習,努力做到最好,即使考試沒有考好,也會以積極的態度尋找問題,發現問題。
在多年教學過程中,我經常能夠遇到這樣一些學生:她們或者成績不錯,或者比較聰明,但有一樣,平時學習順風順水還好,一旦遇到一點兒挫折,就好像天要塌下來一樣,從此一蹶不振。就像我曾接觸過的一個女孩:
整個小學期間,這個孩子不但成績一直非常優秀,還在班裏擔任班幹部,而且幾乎年年都被評為“三好學生”。但在小升初時,她卻在考試中出現了失誤,沒能考上最好的中學。雖然她的父母並沒有給她太大的壓力,但她卻一直對這件事耿耿於懷,整天唉聲歎氣,好像到了世界末日,陷在失敗的陰影裏無法自拔,進而影響了整個中學階段的學習。
如何提升自己的耐挫能力,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呢?眼光放長遠一些,不要目光短淺。
一位複讀一年最終升入北京大學的學生這樣說起自己的經曆:
“高考對於每個考生來講都是一件異乎尋常的大事,它是我們人生的第一抉擇,也是人生的另一起點。但是,這個起點,我卻經曆了兩次。麵對沉重的‘黑色七月’,我能從從容容地走過兩次,也許正是心中那份不變的夢想和不滅的信念在鼓勵我不停地追求。”
優秀者與平庸者的差異在哪裏?很多時候就表現在看問題的角度上。遇到困難了,優秀者看到的是高遠的目標和美好的未來,平庸者看到的則是眼前的失意和挫敗。於是優秀者選擇了堅持,而平庸者選擇了放棄。
因此,當你在學習中也遇到了困難或者挫折時,不妨將目光放長遠一些,多想一想自己的目標與未來,不要拘泥於一時的成敗得失,或許你也就能領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比如,一次考試失意了,想一想自己收獲了什麼,下一次是不是就能避免犯相似的錯誤?自己積累的經驗又多了一些,是不是離自己的夢想就更近了一步?
當你不再將目光局限於當下,而是放眼更為高遠的未來時,矢誌不渝地堅持下去也就不是困難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