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女孩要富養,不要窮養(2)(3 / 3)

女孩的心柔軟、細膩,需要得到足夠的關懷和照顧,渴望美好的關係。所以,作為父母首先要建立起和諧、美好的家庭氛圍,使女兒看到健康融洽的世界,安慰到女孩細膩的內心,給女兒足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讓她做無憂無慮的小公主。

其次,愛女兒就做她的傾聽者。女孩具有喜歡交流的天性,向他人傾訴內心,是表達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傾訴的過程中,女孩細膩的心靈不斷地感受著自己與他人之間情感交流的過程。同樣,在家庭生活中,女孩的傾訴欲望更加強烈,在親愛的父母麵前,女兒總是會不自覺地用傾訴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感情,並希望獲得父母情感上的認同和支持。

感情豐富的天性,使女孩傾訴的內容多種多樣,有時是疑惑,有時是快樂,也有時是壓力和不安,然而無論哪一種情況,在向父母傾訴並產生交流的過程中,女孩都會得到心靈和情感上的安撫,從而獲得快樂和安全感。在一些家庭中,孩子的某些傾訴常被父母忽視,原因在於父母認為孩子講的事情大多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情,所以往往不會在意。其實對於孩子來說,很多大人們看來很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她們眼中就會變得很重要。如果父母總是不注意傾聽孩子的內心感受,不懂得做女兒的聽眾,孩子的內心就會漸漸孤獨,從而變得內向,不善於與人交流。

所以,父母要善於做女兒的傾聽者,給孩子足夠的傾訴時間,分享她的快樂,解讀她的憂傷並試圖幫助女兒解決問題,和她成為知心朋友。

最後,讓女兒感受到我們的愛。女孩天生感性,敏感的直覺讓她們習慣用直接的感受去衡量事物的存在,在家庭生活中,也是常常用這種敏感的天性去感受愛的存在。因為更加渴望愛的獲得和關係的融洽,所以女孩也更注重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很多時候,一些小事情都會觸碰女孩敏感的心靈,讓女孩感覺心靈失去了愛的支撐。

陸女士有一個上小學的女兒,一天晚飯之後,她發現女兒在偷偷地玩一個沒見過的玩具,經過詢問才知道,是女兒拿了別的小朋友的。陸女士感到臉上掛不住了,狠狠地罵了女兒幾句,誰知到第二天女兒早上竟然沒有理她就去上學了。女兒上學之後,陸女士忽然想起前一天罵女兒的事,感覺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了,於是就給女兒寫了一個便條:

“親愛的女兒,也許我昨天批評你,讓你傷心了。但你知道嗎,媽媽之所以批評你恰恰是因為我愛你。要知道,咱家不缺錢,這種小偷小摸的行為會給你造成很大的影響。昨天是媽媽不對,沒有心平氣和地指出你的錯誤,媽媽向你道歉。但媽媽還是希望你能改掉那個壞毛病。女兒,媽媽是愛你的,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媽媽都是愛你的!”

到了晚上,女兒放學回家,看到陸女士的便條,便哭著對她說:“媽媽,我好怕,我以為你不愛我了呢!”

其實,這樣的一幕,在很多家庭都曾有過,女孩的細膩和敏感,常常會感受到父母與自己之間關係的微妙變化。對女兒的愛需要采取合適的方式表達,嗬護她細膩的心靈。所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對女兒要多表達愛,讓她時刻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讓女兒沐浴在愛和關注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讓女孩知道父愛如山

人們常說:父愛如山。在女兒眼中,父親有如高山,有如大樹,是剛強、堅韌、寬廣、宏大的象征,是女兒的堅強後盾。“父親”二字,常常讓天性嬌柔的女兒在第一時間感受到力量和支持。因此,從女孩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父親就為女兒提供著一種任何人也無法取代的皈依與嗬護。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父親是女兒有關堅強、獨立等一切剛性品格的教育者和培養者。特別是在女兒小的時候,父親更是成為她心中的偶像,成為她學習剛性品質過程中的榜樣。

在女兒童年時期,所領會到的關於剛強、堅韌等品格的含義大多來自於父親。父親的言行與舉止,都深深地留在女兒的頭腦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的成長,孩子心中所樹立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與父親有著相當大的關係。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父親是女兒形成女性氣質的導引者、支持者和認可者,對兒童性別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女兒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即在3歲左右開始從與母親的一體關係中分裂開來,把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與父親的關係上。小女孩到了3歲左右,認知能力和獨立性都有較大提高,達到一個轉折點,意識裏開始清晰地發現了父親,就這樣女兒打破了與母親渾然一體的關係。

宋嘉樹在教育子女時表現出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受到當今父母的稱道。宋氏夫婦共養育了6個子女。他們的3個女兒——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宋嘉樹教育子女堅持了3個最基本的思想:一是“不計毀譽,務必占先”;二是男女都一樣;三是和孩子們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