嬌養女孩,但不等於嬌生慣養
嬌養與嬌生慣養這兩種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嬌著養是給女孩的真正而理智的愛。而嬌生慣養則是一種溺愛,對女孩來說無異於一種“毒品”,盡管看起來十分香甜,但實質上卻像毒品一樣,對女孩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
在現代社會中,很多父母都對自己的女兒嬌著養。有的父母可以很好地運用這種方式,可以做到嬌養有度,對女孩的不合理的要求敢於說“不”。然而,有的父母卻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嬌養就是要嬌生慣養,無論什麼事情都要順著女孩,這是一種很可怕的想法,對女孩的成長也是非常有害的。父母對女孩嬌生慣養通常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麵表現出來。一種是視女孩為掌上明珠,處處姑息遷就,盡最大可能地滿足女孩的願望和要求,對她百依百順。在有的父母看來,隻要無限地滿足女孩的物質需要,就是給予女孩無限的愛,而實際上,這種愛是不理智的。另一種是不讓女孩接觸她力所能及的事,不注重培養女孩的獨立性,無論什麼事情都為女孩打算好,不讓她承擔任何家務勞動,父母為她包辦一切。這種做法無形中使女孩喪失了能力發展的機會,降低了她的獨立性與自信心,限製女孩的自我發展。
嬌生慣養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容易讓女孩的心理在日後不能得到很好的發育。女孩由於受到父母的溺愛,慢慢就會養成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定式,進而變得“刁蠻”、“任性”、“拔尖強上”,並形成偏執的人格,不能克製自己,也無法尊重他人。此外,父母對女孩的嬌生慣養,還會使她失去親力親為的機會,這樣女孩難免會變得懦弱、膽小、嬌氣,經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
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家長們動不動就說,身為父親和母親,一切都以孩子為出發點,一切都是為孩子著想,可以為他犧牲一切,甚至可以將自己的幸福置之度外。這實際上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了。嬌生慣養是父母為女孩種下的一粒有毒的種子。”
嬌生慣養的女孩,在麵對失敗、挫折、意外打擊時的心理承受力一般都很差。從表麵上看,這種女孩個性張揚,其實她們的內心非常脆弱,不堪一擊,表麵上是一隻完好無缺的蛋殼,但稍微一捏就會變成碎片,這在心理學上,正是所謂的“蛋殼效應”。一旦沒有了父母的保護,這種女孩就很難適應艱難的環境,受到一點挫折就會承受不了。
嬌生慣養如同洪水猛獸一般吞噬著女孩的意誌力、抗挫折力、勤勞節儉和溫厚孝順的美德、艱苦奮鬥的精神以及獨立自理的能力,對女孩的成長構成嚴重的影響。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姬曾經說過:“父母僅僅簡單地給孩子愛是不夠的,還要學會如何愛他們。”所以,父母一定要學會科學地養育女孩,做到愛之深而不溺,愛之熱烈而理智。具體來說,父母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去做。
1.對女孩尊重有度
在處理與女孩的關係時,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要成為女孩的知心朋友,也要成為一名嚴格的長者,隻有合理拿捏其中的分寸,才能教育好女孩。
彤彤的爸爸擁有很新的教育觀念,他和女兒如同朋友一樣親密無間。他的做法是讓女兒直接稱呼自己的名字,許多事情都要詢問彤彤的意見,而且還盡量采納她的意見。他始終覺得,隻有這樣做才能表示自己對孩子的尊重。但讓他沒想到的是,才幾歲的彤彤因此變得格外任性,一切唯我獨尊。
當彤彤的爸爸對此有所認識的時候,父女之間的衝突已經達到了無法化解的程度。有一次,兩人之間的衝突又爆發了,最後爸爸實在忍無可忍,抓住彤彤出手打了她。彤彤立刻哇哇大哭起來,因為她搞不明白,為何平日裏與自己親如朋友的爸爸,突然變得如此凶狠,竟然會動手打自己,她感覺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