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雨發韶州
清·查慎行
浦帆十幅去不停,波光瑟瑟煙冥冥。
芙蓉驛南一回首,三十六峰雲外青。
【賞析】
韶州:位於廣東北部,秦屬南海郡,唐改置韶州,宋稱韶州始興郡。境內有大庾嶺,丹霞山等名勝,以及文人薈萃之地海陽湖和佛教名寺南華禪寺等。波光瑟瑟:形容雨打水麵之情形。芙蓉驛:位於曲江縣南。三十六峰:清遠中宿峽南禹山上有山峰36座。
詩歌描繪了“雨中之景”,浩浩煙波雲山霧罩,接著描寫“雨霽之景”,遠眺山峰輪廓清晰,山光水色宜人心脾。最後一句是大手筆,寫縱目遠眺,繪出天地相連的壯麗景色,非常有張力。
過虎門
清·康有為
粵海重關二虎尊,萬龍轟鬥事猶存。
至今遺壘餘殘石,白浪如山過虎門。
【賞析】
虎門:在僅廣東省東莞西南,是珠江出海的咽喉,東西有大小湖山,相對入門,故稱虎門。清康熙年間建炮台於此。鴉片戰爭中林則徐、關天培在此建關防,是重要的堡壘。粵海:珠江的舊稱。二虎:指大小虎山。尊:同蹲,高聳。
詩歌是康有為光緒十三年遊香港時途經觀虎門有感。作者麵對遺留殘石,觀滔天巨浪,懷想當年英雄,緬懷鴉片戰爭中林則徐領導人民抗英的英勇鬥爭場麵。詩中流露出對抗戰派的讚美,對投降派的憤恨。
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
宋·蘇軾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賞析】
儋耳:位於海南島中西部,唐稱儋耳郡,送改名昌化軍、南寧軍。明設儋州。蘇軾曾至此,留下載酒堂等勝地。春幡:春旗。古時立春時節掛春幡,以此標誌春到。春勝:似為婦女所戴彩結類首飾。一般在正月初一婦女將它戴在頭上。
詞中流露出對春的喜悅,暢遊春天,把酒臨風,愜意滿懷,隻把他鄉作故鄉,表現作者“此心安處,便是吾鄉”的曠達情懷。詩中七個“春”字,使詩詞洋溢著春的喜氣,勃發生氣,有著很強的感染力,讀後神清氣爽,忘卻身為天涯淪落之人。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唐·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裏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賞析】
柳州,今廣西省柳州市;漳州,在今福建省龍溪縣;汀,今福建省長汀縣;封州,今廣東省封開縣;連州,今廣東省連縣。颭:(zhān):風吹浪動。薜荔:一種常綠的緣壁而生的蔓生植物。百越:即“百粵”,泛指五嶺以南的少數民族。文身:古時少數民族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猶自:仍然是。滯:不流通,阻隔。
詩中抒寫懷念摯友,抑鬱不平的情懷。因政治改革失敗,詩人移情於景,自然景色烙上主觀感情色彩。以“海天愁思正茫茫”,宣泄出作者的苦悶,於寫景之中蘊含深刻寓意。暴風驟雨比喻奸佞小人,亂颭、斜侵比喻小人迫害君子。芙蓉、薜荔象征著美好、高尚,詩人用來比喻自己和同時被貶的朋友。詩中寫狂風密雨,是賦的手法,而用比的手法表達深刻寓意。正所謂“賦中有比,不露痕跡”。
桂林
唐·李商隱
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
東南通絕域,西北有高樓。
神護青楓岸,龍移白石湫。
殊鄉竟何禱,簫鼓不曾休。
【賞析】
桂林:位於廣西東北部,具有兩千多年文化曆史名城,桂林氣候溫和,自然環境優美,“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四絕,被譽為“桂林山水甲天下”。青楓岸:青楓橋,在桂林北約5公裏處。白石湫:白石潭,在桂林以北10公裏。簫鼓:祭祀用的鼓樂器。
詩歌為李商隱隨桂管觀察使鄭亞宦遊桂林,留滯三年期間所做。詩中描寫了桂林的自然環境,山水擁抱,一二句就狀出桂林的自然地理特點。接著描繪了上天偏愛、快樂熱鬧的生活。山光水色,天上人間,在煩惱的現實生活中,由於桂林美麗的自然山水,平添了幾分喜悅,消解了內心的煩憂。
登獨秀峰
清·袁枚
來龍去脈絕無有,突然一峰插南鬥。
桂林山水奇八九,獨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級登其巔,一城煙水來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傷焉?
【賞析】
獨秀峰,亦名獨秀山,獨立於桂林市內、王城之中。被視為桂林的主峰,有“南天一柱”之譽。當朝霞或晚霞映照時,山峰若披紫袍纏金帶,故原名“紫金山”。“獨秀奇峰”為桂林續八景之一。南鬥:星宿名。南方是鬥宿的分野。三百六級:可沿306級台階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