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今年年初我接受旅遊教育出版社《文化北京叢書》中的《戲劇北京》撰稿邀請,經過近一年的寫作,終於完稿。雖然以往對中國戲劇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從地域角度關照戲劇對於我來說還是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好在我所在的北京藝術研究所剛剛完成《北京戲劇通史》的課題,這樣對我的寫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使我在它的基礎上,爭取一些新的突破。
本書的寫作力圖從戲劇演出的角度追溯近千年的北京戲劇史,其中每一種戲劇形式的存在形態都是我重點介紹的。近一年來的寫作過程其實是一個每天與戲劇大師對話的過程,我漸漸地癡迷於北京豐厚的戲劇文化,我希望這本薄薄的書能使更多的人走進劇場,欣賞中國傳統戲曲、話劇。戲劇是一門連接雅俗的藝術,無論多麼自命不凡的劇作家,他們的作品必須在劇場裏接受凡夫俗子的檢驗,因此許多文人士大夫的劇本成為案頭劇,根本不可能進入劇場。而如關漢卿、王實甫、洪、孔尚任等這些偉大的劇作家將他們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認識血肉生動地體現在劇作之中,則是需要越過雅俗界限並且超脫於雅俗兩界的才氣和悟性。所以說中國戲曲是融合了詩、書、曲、畫等各門藝術的藝術,是藝術中的藝術。
當今對戲劇的研究比較多的是從戲劇文學的角度進行的研究,但是每一時代的戲劇都存在於演出之中。戲劇是一門活的藝術,在劇本中你永遠無法把握戲劇的精髓。從整理出來的京劇折子戲劇本中,你在很多時候找不到一部戲的戲劇性究竟在哪裏,但是進入劇場,你會發現,京劇的戲劇性大多是由演員精湛的表演創造出來的。即使偉大劇作家的作品,如果沒有演員的演繹,也隻是一個幹巴巴的本子。
我很感謝出版社給予我的信任,使我能夠對中國戲劇進行一番梳理,對一些問題有更深入的研究,使我有機會宣傳我深愛的戲劇藝術。
薛曉金
200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