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我國旅遊景區發展現狀
一、旅遊景區基本情況與問題
目前全國共有各種類型的旅遊景區2萬家左右。截止到2005年1月,國家重點風景名勝177處,國家自然保護區154個,國家森林公園565個,國家地質公園105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306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文化遺產31個。截止到2007年底,全國共有A級景區1922個,其中5A景區66個,4A景區940個(目前在A級景區數量統計方麵,沒有見到有權威的或統一的數字,各種版本的數字出入較大,表11.1是根據《中國旅遊年鑒》所載的國家旅遊局每批次發布的A級景區公告統計得出的)。
我國觀光、休閑度假和專項旅遊相結合的較完整的產品體係初步形成。隨著各級地方政府對發展旅遊業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對旅遊資源的開發力度進一步加大,從而形成了一批又一批新的旅遊景區,景區類型也日益豐富。除了新開發的以傳統旅遊資源(自然和人文資源等)為依托的觀光休閑景區外,還不斷湧現出各類與我國現代化建設相關聯的現代旅遊產品和旅遊景區,如生態旅遊、工農業旅遊、科教旅遊、文化創意、會展旅遊、康體旅遊、紅色旅遊、海洋旅遊、溫泉旅遊、體育旅遊、滑雪旅遊等。
從全國總體上看,2007年旅遊景區企業利潤率達8.70%(表11.2),遠高於旅行社的0.66%和星級飯店的3.32%。但從地區分布上看,東部地區並無明顯的優勢,尤其是北京從2003年“非典”以來,連續五年出現負增長。這或許與目前北京許多旅遊景區仍沿襲傳統的管理體製有關,在北京有些景區仍然是事業單位,或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缺乏經營發展的壓力、動力和活力。與飯店、旅行社等其他旅遊企業相比,這些景區的管理體製相對落後,沒有真正實行現代企業製度,管理效率低下,經營效益較差。
目前我國旅遊景區行業管理中還存在著諸如旅遊資源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產權主體缺位,國家投入有限,資源保護力度不夠,景區融資渠道狹窄,資源開發與保護相應法規與標準不健全,規劃滯後,製定出的規劃也未能很好地貫徹實施等一係列問題。
二、A級景區經營情況分析
根據國家旅遊局對468家A級景區(其中4A級景區146家,3A級景區109家,2A級景區188家,1A級景區25家)所作的一項抽樣調查,2004年我國旅遊景區的經營發展情況如下:
1. 總體情況
全國A級景區接待經營情況良好。2004年468家A級景區共接待遊客22555萬人次,平均每個景區接待遊客48.2萬人次;實現營業收81.66億元,其中門票收入37.88億元,共創利潤5.56億元;平均每個景區營業收1744.79萬元,門票收入809.36萬元,創利118.76萬元。
468家A級景區資產總額為363.28億元,有固定員工5.55萬人,臨時員工3.83萬人,平均每個景區資產總額為7762.48萬元,固定員工規模為119人,臨時員規模82人,總體上屬於中等規模。以固定員工加臨時員工的二分之一為員工總數計算的人均擁有資產額為48.66萬元,人均創收為6.82萬元,人均創利為0.74萬元。人均創利水平不高。總體上看,旅遊景區仍然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
2004年468家A級景區共帶動社會就業15.33萬人,帶動社會就業總收入21.80億元,平均每個景區帶動社會就業328人,帶動社會就業總收入465.72萬元,帶動社會就業人均年收入1.42萬元。這說明旅遊景區具有較強的就業拉動能力,平均每1個直接就業可以帶動3個間接就業。
2. 規模化分析
從不同等級來看,A級景區的資產規模和員工規模與景區等級高低呈現明顯的正比例,從4A到1A,景區資產規模和員工規模逐級下降。4A級景區的平均資產規模為2億元,固定員工規模為272人,屬於大中型。而其中中部地區的4A級景區規模最大,平均資產規模為5.43億元,固定員工規模為453人;其次是東部地區,資產和人員規模分別為1.48億元和263人;西部地區最小,分別為0.97億元和169人,體現出我國大型風景區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區的特點。3A級景區的平均資產規模為2855萬元,員工規模為77人,其中東部地區最高,分別為4657萬元和95人,其次是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資產規模分別為2248萬元和1332萬元,固定員工規模分別為36人和72人,說明東部地區擁有較大規模的、中高檔次的傳統景區和新型景區。2A級景區的平均資產規模1877萬元,1A級景區的平均資產規模為1443萬元,都大大低於4A級景區,僅大致相當於二星級飯店下的水平,屬中小型,固定員工規模也大大低於4A級和3A級景區,分別為36人和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