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堅持簡明性
“一些研究顯示,大部分的讀者隻匆匆瀏覽他們每天的報紙,很少從頭到尾讀一個故事。”(美 謝麗爾吉布斯、湯姆瓦霍沃 《新聞采寫教程》 新華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P5頁)因此,許多行家都說過,簡練是最高的寫作技巧。對新聞記者來說,把新聞作品寫得簡潔、明了,更是語言文字的基本功。因為,簡明扼要是一切體裁的新聞作品的最顯著的特征。
簡明性的兩層含義:
⑴通俗明了。因為新聞作品是提供給大眾享用的,大眾媒介“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以提醒人們關注事件、機會、問題、可能性以及這些進展的意義。”(美 謝麗爾吉布斯、湯姆瓦霍沃 《新聞采寫教程》 新華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P3頁)所以,它必須寫得人人都能懂,使受眾在匆忙的時間裏從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因此,通俗明了就成了新聞寫作中的一個主要特征和主要要求。盡可能避免專業性很強的術語,或者對專用術語做一定的解釋;抽象的概念盡可能用形象的比喻和人們能夠感受的物體來表達;句子的長度要控製,新聞語句不便過長,以增強文章的易讀性。
⑵簡潔凝練。新聞提供的是大眾的新聞讀物,在短時間內要讀者明了事情的原委、結果,因此,必須簡潔凝練。能三句話表達清楚的,決不用四句話來表達,要做到舍得“刪”,把那些自己認為的得意之處而讀者並不喜歡、又對傳達信息沒有什麼意義的部分毫不猶豫地刪除掉。
二、新聞寫作的主題和角度
這是作為記者在動筆寫之前,必須解決的兩個問題,不搞清主題就無法選擇材料、組織材料;不選好角度,就無法謀篇布局、無從下筆。麵前的一大堆材料就無法有機地組合在一起。
1、主題的提煉
會寫文章的人,都很講究立意。古人更是如此,唐代文學家杜牧說:“凡為文以意為主。”清代戲劇理論家李漁說:“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腦。主腦非它,即作者之立言之本意也。”這裏的“意”或“主腦”,以及古人另外常用的“旨”、“誌”、“神”等指的都是文章的主題。
主題對於一篇文章來說非常重要,新聞作品也如此。
我們先來看一篇主題未經提煉的通訊報道: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家庭教育實當重視
一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它來自於生我養我的家鄉小山村。
1982年2月,何洋(化名)在一個潦倒清貧的小戶人家降生,父親雖然有些小聰明,總喜歡拜(應為“擺”)弄一些小玩意兒,如做些小桌小椅,用泥土捏些泥人佛像都像模像樣,這樣還能賺點小錢,但仍然不夠補貼家用,加上他整天賴吃賴喝,還特別喜歡賭博,自然,那一貧如洗的家更是搖搖欲墜了。更可惡的是,他在家鄉的蠻橫與霸道,欺老淩弱,讓他的整個家都臭名遠揚,不得人心。這樣的家境,對正在成長的何洋來說,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何洋有一位勤勞樸實安分老實的母親。
小何洋在母親單薄的臂彎日漸長大,並越來越調皮。隨著年齡的增大,何洋的身體也漸漸強壯起來。在他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已幾乎沒有人嫩能夠管得住他了。有時候,他可憐的媽媽都要被他打得閉青臉腫。所有的人當中,能夠打的過他的隻有他爸了。每次他的爸爸在外喝醉了酒或賭博輸錢了,何洋也從未逃掉一頓毒打。
誰都知道,在這種環境中小樹苗是長不直的。因此,何洋從小就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惡習,仗著他爸的勢力,他囂張的氣焰與日俱增。周圍幾十裏,幾乎沒人敢碰這一家這一大一小兩“霸王”。就這樣,小何洋輕而易主地將他父親的惡習全部“繼承”了下來。
初二的上半學期,他最終還是被勒令退學了。那時的何洋才15歲,帶者滿腹的仇恨,何洋離開了學校,沒有一絲留戀,也就此離開了家,沒有和任何人說再見。
不聲不響的何洋突然無影無蹤,可憐的隻有他媽媽。更讓他母親難以接受的的是,他這一走就是五年杳無音訊!那風雨飄搖的家,隨他這麼一走更無法支撐了。自從何洋走後,何洋的父親變得幾乎瘋狂,曾多次在醉酒後打傷了鄰裏鄉親。何洋媽媽所受到的非人虐待也是更無法形容。然而,她的堅強也是讓所有鄰居所崇拜。每次受到何洋父親毒打之後,在痛哭之後,她總是毅然(改為“堅強地”)站起來,打理好自己,重新艱難地生活著。有誰知道,在她堅強的背後,又藏著一個女人多少的辛酸和淚水?但她總是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兒子一定會回來,一切都會好起來!
逢年過節,在千家萬戶聚集歡慶之時,村邊那座小木橋邊,總會坐著一位雖隻有40來歲而看起來足有50歲的婦女,那是何洋的媽媽。她是在等待兒子的歸來,她那目光一刻也離不開那條路,那是當初兒子上學的必經之路。看著那條路,他仿佛看到了兒子蹦蹦跳跳地回來了,似乎在叫著“媽媽、媽媽”,就跟當初放學回家一樣……。然而,每次回憶,總是被月華瀉地或沉沉夜幕所吞沒,她也隻有失望而歸。但是,她又很快振作起來,她還是堅信著:兒子一定會回來!
春去了,冬來了,何洋媽媽的兩鬢正如冬日裏漫山的雪花,白茫茫一片。是啊,漫長寂寞的等待真的讓她老了好多好多。或許,上天真的能顯靈,心存感動;或許,這也正是一切皆自然的開始吧!何洋的音訊終於被喚了回來……
二
2005年11月25日,是一個晴朗的冬日,隨著我家的電話鈴響,電話那一頭一個“喂”字,讓我聽的熟悉又陌生,我想了好久也想不出對方是誰。不知什麼原因,對方沉默了好久,但雙方都沒掛電話。大概三分鍾過去了,才聽到對方說了一句: “我是……”“我是……何洋……。”我真的驚呆了,不知是為他母親高興,還是為他的醒悟而震驚……。還沒等自己回過神來,我就給他媽媽傳了電話。
在何洋與他母親通電話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他母親淚如雨下的臉,看到了她那從未有過的欣喜與幸福,也聽到她發自內心的安慰:“兒子,你不要哭,隻要你能平安回到媽媽身邊就夠了,沒有掙到錢,媽媽不會怪你的……。”看著何洋媽媽布滿滄桑的臉,聽著那幾乎懇求的話,我模糊的視線裏出現了何洋小時候那霸道的樣子,活脫脫的他父親的翻版!也似乎看到了他這些年艱辛的背影和改邪歸正的表情……。
三
2005年12月,久別家鄉多年的何洋終於覺得該冒著生死回家一趟。可是,可憐的他雖然在外麵混了很多年,可依然連飲食都難解決,更不用說買車票了。沒辦法了,就隻有再冒險一次----爬火車。很順利,他從上海“免費”到了南昌,再一次抱著僥幸他準備到達武漢,就在他高興得忘乎所以,來不及環顧周圍的一切,期待著與家人重逢後的一幕一幕……。正在那個時候,他引起了警方的注意,最終被抓獲。原來,他是被通緝多年的罪犯!在走上警車那一刻,他才看到了牆壁上的通緝令!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何洋最終落入法網,所有的真相也都大白於天下。8年的時間,何洋竟作案10多起,偷盜公物、貶賣贓物、敲詐勒索、攔路搶劫、賭博鬥毆……,竟都是他的罪行,真實不可思議啊。據何洋被抓後口供,很多時候作案是迫於生計,有些時候是被別人所逼。作為與他同鄉的我,能理解他的一切;作為一個記者,我維護的卻依然是法律的尊嚴。盡管何洋可以為自己找到合適的理由,可是,法律是不會給辯護的人機會啊。法律也不會講情麵,何洋從一個毛頭小夥子最終成為一個罪犯被打入地獄,法律沒有因為什麼理由給予半點的寬恕,這是正義之理!我們有何可言呢?八年的艱辛和罪惡磨練了他的圓滑,以致讓他一逃再逃,但終於還是未能逃脫掉。未能逃出恢恢法網,又向我們重申了什麼呢?
然而,更讓何洋想不到的是,與自己日思夜想的媽媽見的最後一麵竟是在上警車之前,戴者沉沉的腳鐐手銬,沉沉的心。他一頭栽倒在地,跪倒在媽媽的麵前。頭,也重重地在地上叩了三下……,何洋哭了,媽媽也哭了,母子倆撕心裂肺的哭喊聲震撼得幾乎是地動山搖啊……那沉沉的一跪,那重重的叩首,還有那慘痛的哭聲,不正向世人鑒證了所有的一切?
……
2006年,何洋走了,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何洋的母親也走了,含著15粒安眠藥安靜地走了。她安詳的臉上,我們看到了從未有過的平靜與踏實。是啊,十多年,她盼著兒子長大;二十多年來,她又等著兒子平安地歸來;三十多年,她還要再等兒子15年;……非人的日子,讓她實在無法再等下去了,她還是去另外一個國度思念兒子吧,或許那樣更能給兒子一片自由成長的天空!或許,那才是最好的結果吧。唯願何洋的媽媽能在另一個國度裏找到屬於她自己的一份公平與幸福!
透過何洋母親的悲慘與善良,我們更清楚地認識了他父親的罪惡與狠毒,透過地獄的鐵門和鐵窗,我們看待了法律的公正與嚴密(應改為“威嚴”)!透過何洋悔恨的淚水,我們看到的是他對母親深深的愧疚和改過自新的堅毅。而透過這段沉沉慘痛的故事,我們看清的是,家庭教育與孩子成長之間緊密的重要的聯係。
讀完這篇文章,我們得出如下印象:
一是這是一篇很好的紀實性散文,揭示了孩子成材與家庭初期教育之間的關係;
二是這篇文章的結構不錯,采取了金字塔結構,讀起來很順暢;
三是情節安排得很好,幾個例子很有感染力;
四是語言的運用也不錯,有幾個地方再改一下會更好;
五是有評論,和通訊寫作所需要的點睛之筆有異曲同工之處。
但是,最大的問題它不是一篇新聞作品,和“新聞”沒有絲毫的聯係!修改後,我們給它配上了一個“新聞性”標題,並使用“新聞導語”式的開頭,凸顯出主題,使之成為倒金字塔結構的通訊作品。
一個墮落生命的啟示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家庭教育實當重視 (副標題)
(用倒金字塔結構自然過度,使其成為新聞文體)
“嗚哇……嗚哇……嗚哇……”尖利的警笛聲撕碎了鄉村的寧靜。
在這讓人充滿著期待的春天裏,突然而至又令人毛骨悚然的警笛聲,把全村的人都召集到了村口的小橋頭。那是進村的必由之路,也是村裏人習慣自然集會的地方。橋太窄,呼嘯的警車隻能停在橋那頭。隨著車門的打開,一個蓬頭垢麵的男青年,在警察的押解下向村裏走來,那張汙垢結滿的臉上,隻有一雙轉動的眼睛告訴村民們,他在找人。突然,他跪倒在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婦麵前,接著而來的,便是哭天嗆地的嚎啕聲,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然後,引出第一章節,不用數字簡單分段,采用小標題的形式,以利於主題的烘托。如第一段,我們把它修改為:“耳濡目染 少年染惡習”;第二段,從原來第一部分的第六自然段“不聲不響的何洋突然無影無蹤”……開始到第二部分前,把它再獨立為一段,小標題為“忍辱負重 善良母親遭磨難”;原來的第二部分我們把它改為“望眼欲穿 電話傳來遊子聲”;原來的第三部分,我們把它修改成“多行不義”,在最後倒數第二段,再加上一個小標題“何洋母子留下了什麼?”這樣的修改,便於情節的銜接和敘述的方便,也有利於主題的突出,教育警示意義更大。
要指出的是,新聞的主題和一般文章的主題有所不同:新聞的主題是指新聞事實所體現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觀點,是記者通過客觀事實所要表達的主觀意圖,也是寫作過程中須臾不可偏離的核心。不過,記者在選擇新聞時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和要求:
⑴原則。新聞主題應能代表事物發展方向、對全局有影響、有相當的政治思想高度和政策高度,和全局形勢緊密相連,對社會生活和實際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⑵要求。新聞主題必須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和事物;新聞主題必須明確、集中、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