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傳統”新聞采寫與旅遊新聞采寫之比較(2)(3 / 3)

主題要提煉得鮮明深刻,不能流於一般,更不能雷同。否則,就顯得很淺薄。

例如:2005年9月下旬,各大媒體對國慶期間將隆重推出的西湖新景區——整治後三潭印月、阮公墩、湖心亭的報道。每個媒體麵對的都是同一個新聞事件,有些報道做得很一般,沒有新意也沒有吸引力。而今日早報9月28日的標題做得非常好,“老故事新景點重串西湖三明珠”,區區幾百字,卻令人過目不忘、印象深刻。它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主題提煉得鮮明深刻。三潭印月、阮公墩、湖心亭這三個景點是老的不能再老的景點了,但是整治賦予它新意,“可遊性”刹時凸顯出來。並且與“整修使西湖三島重現新貌”的報道形成了明顯的對比。這樣的報道法,顯然做到了新聞老前輩紀希成所言:“報道的主題,常常是共同的。如果有好壞,差別就在於作者是否會用新的材料說明它,新的方式表明它,用新的觀點、新的角度去統帥它。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在共同的東西之間,發現和表達出某種新的、有特點的東西。”

● 提煉主題不能強行硬化

這是一個記者在寫稿子時千萬要注意的一個問題,不能為了主觀上的“出好稿、出大稿”的誘因,把非本質、非原貌的內容,主觀想象、添油加醋地硬性嫁接,以迎合形勢的需要,這不是提煉主題的正確方法,也違反了新聞寫作的基本原則,是一種強行硬化的錯誤做法。正確的提煉、深化主題的做法,是在緊密結合形勢、符合黨的方針政策的同時,又符合新聞事實的原貌,以事實為前提,事實本身且具有新聞的中心思想。

● 主題不能分散空泛

新聞主題一定要集中具體,不能麵麵俱到,四麵出擊。不可分散,什麼都寫。分散會使什麼都講不透,文章就會空泛,形不成氣候和力量。

⑶保存材料,以備後用

這是一條很好的經驗,對做電視新聞的更顯好處。實際上,每次采訪回來的材料,並非都能用進該次的新聞報道中,許多材料暫時都用不上。此時,我們就可以把這些暫時不用的材料保存下來,作為素材積累、儲藏起來,方便日後選用。保存、積累的材料,不僅可以填補日後的急用,細分析後還能提供新的新聞線索,有時也能成為深度報道的由頭。

具體的整理方法有很多,因人而異,主要還是要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實際需要來進行。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

● 方向、原則收集法

符合自己所跑新聞線的大致方向,並經常需要用到的素材,將整理收集起來。例如:旅遊線的記者 2005年9月下旬,對國慶期間將隆重推出的西湖新景區——整治後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的報道,很多素材並非這次報道都會采用。三潭印月及湖中三島之外的旅遊資訊素材就可以保存起來,留待下次需要時用。

● 精華部分收集法

將自己采訪到而未用部分的精華內容保存下來。例如: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等景點中新增部分——整修後的三潭印月,新設了李衛陳列室,有關李衛的資料就可以作為精華內容保存起來。方便今後做西湖人文景點時使用。

● 統籌收集法

對手中的采訪素材進行上下左右全方位的考慮,眼前、今後,當前、長遠,根據需要統籌兼顧。例如:對某個新聞人物的采訪報道。涉及到的政策、法規,事跡、故事,意義、作用,發展、前景等等,具有“典型”價值的材料,把它們分存在不同的框架中。

● 價值收集法

對采訪到的新聞材料按所具有“價值”,經得起時間和實踐考驗的原則進行保存。例如:有關李衛的資料“李衛作為雍正年間的清代浙江總督,任期內恢複了西湖十八景”這一材料,顯然是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的,是有價值而需要保存下來的。

● 卡片收集法

把有用的材料及時做成卡片。這個方法比較簡單直觀,在此不作詳細介紹。

● 精確收集法

對擁有的材料進行認真的甑別,以保證收集保存起來的材料的精確性。

例如:“李衛作為雍正年間的清代浙江總督,任期內恢複了西湖十八景”,時間上、地點上、事件經過等是否精確,要進行認真的甑別。

● 全麵收集法

對某一方麵的材料盡可能全麵、係統的收集。例如:有關旅遊方麵的材料都可以把它收集起來,作為旅遊線的新聞記者在後麵的工作中都能用到。

● 動向收集法

對采訪中發現的具有新變化、新想法、新舉措、新成就等具有“新”的動向性材料保存起來,沒準會成為下一個精彩大稿。例如:景區博物館的報道,年年會有新補充,明年的新動作可能就蘊藏在你的材料裏。

● 規範收集法

其實,保存積累意義上的新聞素材整理,對於個人而言,也是一個“檔案”建立過程,因此,它有一定的規範性。要對材料進行分門別類的、係統的、合理的整理、收集、保存,便於日後采用。

例如:有關旅遊類的材料 可以將材料按人物、景點、故事、楹聯、線路等規範收集。

誠然,收集、保存材料很重要。但是,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更重要,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形不成氣候,也起不了作用的。因此,作為記者,除了有好的方法之外,堅持也是很重要的。

思考題

1、“傳統”新聞的采訪方法有哪些?具體的要求是什麼?

2、設計一個通訊體裁的采訪提綱,並具體闡明操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