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放日報》為首的根據地新聞改革 從1941年開始,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掃蕩和國民黨的圍剿,根據地處在極度困難的時期。要戰勝這些困難,必須廣泛發動根據地的人民群眾。要做到這一點,處於領導地位的共產黨必須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再前進一步。因此,1942年,黨中央開始全黨整風運動,以《解放日報》為首的根據地新聞界也開始改革。
根據地新聞界在改革前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作出過很大貢獻,但是由於黨內曆次“左”右傾錯誤,特別是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的影響,新聞界教條主義現象仍然存在。同時,隨著根據地的擴大,大批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加入新聞隊伍,在擴大黨的新聞隊伍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資產階級的新聞觀點,在新聞工作中出現了一些脫離黨的領導、脫離實際和群眾的傾向:在版麵安排上,大量的篇幅讓給國際新聞;對黨的政策和中心工作宣傳不力;一些社論質量不高;新聞中出現了不真實的情況;文風也出現了問題,篇幅巨大而枯燥無味等等。《解放日報》的這類現象在根據地新聞界普遍存在,因此,全黨整風中,共產黨領導根據地新聞界進行了整風和新聞改革。
《解放日報》的改革 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延安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作《整頓黨的作風》的演說,整風運動正式開始。根據黨的整風精神,1942年3月6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出《為改革黨報的通知》,要求各地黨報根據毛澤東整頓三風的號召來檢查和改造報紙,並提出改革黨的新聞工作的具體要求:加強黨對報紙的領導;增強報紙的黨性和群眾性、加強報紙的戰鬥性等。同時指出:黨報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宣傳黨的政策,貫徹黨的政策,反映黨的工作,反映群眾生活”。通知發出以後,《解放日報》帶頭進行改革,首先徹底改變過去以國際新聞為主的模式。3月31日,毛澤東主持改版座談會;4月1日,《解放日報》發表題為《致讀者》的社論,宣布改版。改版後的頭版新聞安排:10條新聞有9條是國內新聞,1條國際新聞;二版除《黨內生活》專欄外,有11條新聞,其中陝甘寧邊區的10條,軍隊1條;第三版主要是國際新聞;第四版是綜合副刊。這種版麵安排,實際上反映了宣傳方針的變化,即由過去的重外輕內、忽視黨報對黨的實際工作的指導,轉到現在的以宣傳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根據地為中心。報紙在聯係實際、聯係群眾方麵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改版後的社論數量有所減少,但是質量顯著提高。新聞報道也有較大改進;文風也有突出的改進。
其次是全黨辦報——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在《解放日報》的帶動下,各根據地的黨報、新華社總社和分社也紛紛進行改革。毛澤東在《解放日報》改版座談會上就指出:“利用《解放日報》,應當是各機關的經常業務之一。”改版後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任命陸定一為該報總編輯。9月,中共中央決定《解放日報》兼中共中央西北局機關報。西北局於9月9日發出《關於解放日報工作問題的決定》,旨在加強黨委對《解放日報》的幫助和利用。其後,《解放日報》又進一步從理論上明確這一思想,1942年9月22日,配合中共西北中央局的決定,《解放日報》發表《黨與黨報》的社論,指出隻依靠少數編輯記者的意見和興趣辦報,“那就一定黨性不純,一定鬧獨立性、出亂子。”同時闡述了全黨辦報的思想。
全黨辦報思想的提出和全黨辦報方針的貫徹實施,使《解放日報》很快成為一張既符合黨的要求,又為群眾所需要的真正的黨的機關報。
《解放日報》改革的成效 改革首先使新聞實際工作的方法得到了改進,充分發揮了黨報聯係實際,聯係群眾、組織群眾、指導工作的作用,在宣傳上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其次是新聞理論上的收獲。
關於新聞本源和實質的問題 1943年9月1日,《解放日報》發表了陸定一的文章《我們對於新聞學的基本觀點》,對新聞來源這一新聞學的核心問題進行探討。著名的觀點“新聞的定義,就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的本源是事實,新聞是事實的報道,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事實在先,新聞(報道)在後。”就是出自該篇文章。
關於黨報性質的問題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報》社論《致讀者》援引列寧、斯大林的話指出:“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者和集體的鼓動者,而且還是具體的組織者”、“報紙是我們最銳利和最有力的武器”;9月22日的社論《黨與黨報》進一步指出,“所謂集體宣傳者集體組織者,決不是指報館同仁那樣的‘集體’。……報紙是黨的喉舌,是一個巨大集體的喉舌”。1945年5月16日,《解放日報》社論《提高一步》又提出“我們的報紙是人民大眾的喉舌,麵向人民大眾負責”。
《致讀者》將黨報的性質概括為:黨性、群眾性、戰鬥性、組織性。
關於如何辦好黨報問題 強調報紙必須堅持黨性原則。《黨與黨報》提出:“在黨報工作的同誌,隻是整個黨的一部分,一切要依照黨的意誌辦事,一言一行,一字一句,都要顧到黨的影響。”“黨報不但要求忠實於黨的總路線、總方針,而且要與黨的領導機關的意誌呼吸相關,息息相通,這是黨報工作人員的責任”。
全黨辦報 “黨必須黨員全黨來參加報紙的工作。”這包含三層意思:一是“黨的領導機關要看重報紙,給報紙以宣傳方針,而且對於每一個新的重要問題,都要隨時指導黨報如何進行宣傳。”二是黨建立的各個機關要“利用黨報,宣傳解釋各種政策,推動工作和檢查工作的進行”,同時也有責任“向黨報供給消息,供給文章,提供意見等等”。三是每個黨員個人也對黨報負有責任,“這種責任,就是:不要對黨報漠不關心,而要閱讀黨報,討論黨報上的重要文章、消息與談話,推銷黨報,向黨通訊等等”。
1945年5月16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提高一步》,提出黨報的工作作風問題:毛澤東所說的黨的理論聯係實際、密切聯係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工作作風,就是黨報應用的工作作風。
這是中國共產黨新聞史上第一次對黨報的理論進行完整而係統的論述、總結。這些理論觀點都成為中國特有的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重要內容,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國共產黨黨報理論的精髓,指導著黨的新聞實際工作。
三、戰爭中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的曲折發展
1、內戰全麵爆發城市報刊再次撤回農村
194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機關報《晉察冀日報》由阜平遷至張家口出版,成為解放區第一份在城市出版的大型日報。1946年5月15日,晉冀魯豫邊區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在邯鄲市創刊。廣播電台也獲得發展。
但是,1946年10月全麵內戰爆發以後,隨著解放區麵積的縮小,解放區的新聞事業也開始收縮。延安新華廣播電台與其他地區的人民廣播電台一樣被迫轉移或停播,不少報刊停辦,城市報刊再撤回農村,大批報刊被迫縮小規模,改為油印。延安《解放日報》1947年3月27日出滿2130號後停刊。至1947年下半年,隨著解放戰爭的逐步勝利,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再獲發展,新聞中心從農村轉向城市。
2、解放戰爭中的軍事宣傳與土改宣傳
《解放日報》停辦以後,中共中央有兩年多時間沒有辦機關報,而是加強了新華社的工作。新華社擔負起機關報、通訊社和廣播電台三重任務。從1947年3月國民黨大舉進攻以後,新華社就擔負起如此的重任,毛澤東在此期間,為新華社撰寫了大量的文稿。
解放戰爭時期,新華社的突出貢獻就是它的軍事宣傳報道,在整個戰爭時期,新華社的記者活躍在各個戰場上,成功地報道了許多壯麗的場麵和動人的情景。並且,在不同的戰爭發展階段,都能根據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和方針政策,組織不同的宣傳重點,極大地鼓舞了解放區軍民必勝的信心,瓦解了敵人的軍心,推動了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也為組織軍事報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3、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從農村到城市
隨著解放戰爭的推進,一些城市陸續解放,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開始由農村轉向城市。對於如何搞好城市報刊宣傳問題,中共中央、中央宣傳部、新華社針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總結,發出了一係列指示和決定:1948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出《關於城市黨報方針的指示》;11月18日,中宣部和新華社聯合發出《關於糾正各地新聞報道中右傾偏向的指示》;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會議決定全黨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新華社等主要新聞機構也對進城以後新聞工作業務進行研究,並提出一係列的指導意見。
進入城市後,中共中央所在地北平成為新聞中心。中央一級的新聞機構相繼建立。
原晉冀魯豫邊區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於1948年6月14日停刊,報社與《晉察冀日報》合辦,於6月15日出版中共中央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1949年3月15日遷北平出版,8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人民日報》改為中共中央機關報。
3月25日,新華通訊社總社從河北省平山縣遷入北平。同日,陝北新華廣播電台也遷入北平,並改名為北平新華廣播電台。
6月16日,中國民主同盟機關報《光明日報》在北平創刊。
7月15日,中華全國總工會機關報《工人日報》在北平創刊。
此外,共產主義青年團、全國婦女聯合會、全國少年兒童工作委員會的機關報刊也紛紛遷至北平出版或在北平創刊。
至此,中國新聞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思考題
1、戰爭和報紙的發展關係是什麼?
2、中國共產黨對報紙發展的作用是什麼?
3、簡述中國共產黨的黨報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