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傳統”新聞的發展曆史和發展軌跡(4)(2 / 3)

《紅色中華》報 創刊於1931年12月11日,是黨在根據地出版的第一張中央級鉛印報紙。四開小型報,最初為周刊,宗旨是:為工農民主政權的建設和鞏固進行積極的宣傳。它的主要工作有三項:組織蘇區廣大工農勞苦大眾積極參加蘇維埃政權;指導各級蘇維埃的實際工作,糾正各級蘇維埃在工作中的缺點與錯誤;揭穿帝國主義與國民黨軍閥等反動派進攻革命和欺騙工農的陰謀、政治內幕,介紹紅軍鬥爭及工農運動的消息。從1933年2月10日第50期起,改為中央蘇區中央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青年團的聯合機關報,改成3日刊。

《紅色中華》辦得比較通俗生動。該報最高發行量達到4萬多份。

⑶《紅星報》與《紅軍日報》

《紅星報》 1931年12月11日由總政治部在江西瑞金創辦,是中國工農紅軍軍事委員會機關報,與《紅色中華》同日創刊。鄧小平、陸定一先後擔任主編。在蘇區時是鉛印四開報紙,在長征途中改成油印。開始為5日刊,後變為不定期出版。《紅星報》的任務是為提高紅軍的政治素質、文化水平而辦的。最大的特點是通俗生動,適合文化程度不高的戰士和普通群眾閱讀。它的出版發行得到了黨中央和蘇維埃政府領導的大力支持,它的社論大部分是中央領導所寫。周恩來、博古、陳雲、彭德懷、聶榮臻、朱德、陳毅等都為該報寫過社論和理論文章。長征途中,《紅星報》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堅持出版,成為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唯一的報紙。

《紅軍日報》 1930年7月29日創辦,是紅軍報刊中第一張也是唯一的一張鉛印對開大型日報。彭德懷的紅三軍團在攻克長沙國民黨民國日報社,收繳了該套設備後,利用這套設備出版了《紅軍日報》。報紙出版的時間很短,8月5日,紅三軍退出長沙後即停刊。

⑷《鬥爭》

《鬥爭》是在中共蘇區中央局機關報,為周刊,屬中央一級報刊。

⑸《青年實話》 中共青年團蘇區中央局機關刊物。

⑹《蘇區工人》 中華全國總工會蘇區中央執行局機關報。

⑺其他

各根據地黨政軍組織除了辦牆報以外,也出版了一批機關報刊。

2、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的報刊活動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的報刊活動和其他一切活動一樣,均被取締。中共中央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在國統區恢複報刊活動。

⑴《布爾塞維克》

為中共中央機關理論刊物,1927年10月24日,首先在上海出版。中共中央指定瞿秋白、羅亦農、鄧中夏、王若飛、鄭超麟組成編輯委員會,瞿秋白任主任。最初是周刊,後改為半月刊、月刊和不定期刊,采用偽裝封麵出版。內容以評述國內外形勢,政治經濟問題為主,刊載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的文件,還設有地方通信、讀者之聲等欄目。《布爾塞維克》共出52期,1932年7月出版最後一期。

⑵《上海報》

中共在國統區出版的報紙中最有特色的一張報紙,1929年4月17日在上海出版。它是一張四開四版的通俗報紙,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江蘇省委支持,李求實、謝覺哉、吳永康任編輯,以工人為主要對象,報道工人運動,支持工人鬥爭,受到工人的歡迎。1930年8月14日停刊。

⑶《紅旗》

1928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出版機關報《紅旗》,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主編。1930年8月和《上海報》合並,出版《紅旗日報》,仍為中共中央機關報,李求實主編。1931年3月再改出《紅旗周報》,至1934年3月終刊。

⑷中國工農通訊社

1931年春在上海成立,這是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下的一個革命通訊社。主要介紹中共的政策和蘇區的建設,報道工農紅軍戰況和各地工運消息、國統區抗日救亡運動等等。用中英文兩種文字發稿,以英文為主,寄發給國內外進步報刊。

3、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的逐步成熟

抗戰爆發以後,中國共產黨以延安為中心,建立了廣泛的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其新聞事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⑴建立根據地新聞係統

1935年10月,紅軍完成長征到達陝北,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中國共產黨政治文化中心,新聞事業在延安得到迅速發展,創辦了不少黨政軍係統報刊。

1936年1月,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複刊《紅色中華》,並於1937年1月29日將其改名為《新中華報》,作為陝甘寧邊區政府機關報。同年4月24日又創辦中共中央機關刊物《解放》周刊。1939年2月7日,中共中央將《新中華報》改組成黨中央機關報,兼陝甘寧邊區政府機關報,改變了當時延安沒有黨中央機關報的局麵。

從1939年到1940年,黨政軍各係統紛紛創辦報刊,成千上萬的進步文化工作者和知識青年來到延安參加革命工作,延安成為全國抗戰力量的領導中心。其中主要有黨內刊物《共產黨人》、八路軍總政治部的《八路軍軍政雜誌》、全國青年聯合會主辦的《中國青年》、中共中央職工委員會主辦的《中國工人》、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主辦的《中國文化》、中共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主辦的《中國婦女》以及新華社的新華電訊稿《今日新聞》、大眾讀物出版社創辦的通俗報紙《邊區群眾報》等。延安成了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的中心,在宣傳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導和反映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抗戰與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41年,由於日寇的掃蕩和國民黨的圍剿,根據地有所縮小,並遇到了極大的經濟困難。在政局日趨嚴峻的同時,共產黨內部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混亂。為了統一全黨輿論,增強宣傳力量,中國共產黨對延安的報刊進行了調整,合並《新中華報》和《今日新聞》,停辦《解放》周刊等多種刊物,集中力量出版大型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

《解放日報》 1941年5月16日創刊,最初為對開兩版,9月起為對開四版。博古任社長,楊鬆任總編輯。黨中央和毛澤東直接指導該報工作,毛澤東還經常為它撰寫、修改重要社論和文章。許多優秀新聞工作者都參加過它的工作。該報從創刊到1947年3月停刊,共5年多,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作出了很大貢獻。這是共產黨在根據地出版的第一個大型日報。

新華通訊社的發展 1937年1月,紅色中華通訊社改名為新華通訊社,簡稱“新華社”,由《新中華報》編輯部以新華社名義向全國發布新聞。抗戰開始時,編采工作隻限於陝甘寧邊區,抗戰開始以後,新華社所擔負的宣傳任務逐步加重。從1938年起,逐漸在幾個大解放區建立分社或地方性通訊社組織。為了更好地加強新華社工作,1939年初,中共中央決定把新華社與《新中華報》分開,獨立成立編輯部。新華社組織機構逐步完善,通訊網絡健全,獲得迅速發展。到抗戰結束,新華社擁有9個總分社、40多個分社,通訊員發展到近3萬人。

延安新華廣播電台建立 1940年春,中共中央專門成立廣播委員會,負責籌建廣播電台工作。委員會由新華通訊社、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三局等單位負責人組成,周恩來任主任。1940年12月30日,在克服了物質上、技術上的種種困難,延安新華廣播電台開始播音,呼號XNCR。延安新華廣播電台在組織機構上屬於新華社,廣播稿由新華社廣播科提供。直至1949年6月正式與新華社分離。

⑵各根據地新聞報刊的發展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建立了華南、華北、華中等抗日根據地。在根據地內,各級黨委及政府部門、群眾團體紛紛創辦報刊,從1937年到1939年間,僅華北、華中根據地就有報刊700種。這些報刊多為油印小報,但她們卻成了發動群眾抗日鬥爭的有利武器。

1937年12月11日創辦中共晉察冀機關報《抗敵報》。此外,較有影響的還有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的機關報《大眾日報》等。抗日敵後根據地的報刊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出版的,根據地的新聞工作者為共產主義的新聞事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新華日報》在國統區的宣傳鬥爭 1938年1月11日,大型日報《新華日報》在漢口創辦,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公開出版的第一張機關報。《新華日報》分武漢、重慶兩個時期。早期在武漢由中共長江局領導,王明曾負責報社工作;1938年10月25日武漢失守,報社被迫遷至重慶,由中共南方局領導,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兼任報社的董事長,直接領導報社工作。1946年春以後,報社由中共四川省委領導。

作為黨在國統區公開出版的機關報,《新華日報》在國統區出版了近9年,正如陸定一同誌所說的:“《新華日報》八年的曆史,是一篇辛酸苦辣的曆史,這些說不盡道不完的辛酸苦辣,是有代價的,是有重大代價的。”在對待國民黨的新聞檢查中,《新華日報》采取了公開說理與合法鬥爭相結合的方法;在與新聞檢查所的鬥爭中,《新華日報》學會了靈活的鬥爭藝術;《新華日報》還有效地突破了國民黨的物資封鎖,為反發行封鎖進行了艱苦的鬥爭。

《新華日報》為黨報工作積累了寶貴而豐富的經驗:在複雜的環境中應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無產階級的黨性原則;貼近人民群眾,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鬥爭生活;業務上過得硬,並形成自己的特色。

這些經驗豐富了無產階級黨報理論和實踐,為黨報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借鑒。《新華日報》取得的成績是多方麵的:正確宣傳了共產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開展了廣泛而有效的統戰工作,推動了國統區的進步文化運動。是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的一份成績卓著的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