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五髒補瀉的探討

中醫中藥

作者:劉東靈 謝瑩

【摘要】通過對中醫經典文獻中跟“五髒補瀉”有關的條文進行分析,總結出古人的臨證思路,使現代中醫回歸五行本源。

【關鍵詞】五髒;五行;補瀉;中醫經典

1 《金匱要略·髒腑經絡先後病》對補肝的認識

在《金匱要略·髒腑經絡先後病》一章中有“補肝”一段,原文如下: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伉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分析該段可以發現:張仲景的“補肝”僅僅隻用到“五行相克”。因為金克木而火克金,所以補火就能抑製肺金,肺金虛弱不能克製肝木,肝氣就能自行回複。同理,因為水克火而土克水,所以補土就能抑製腎水,腎水虛弱不能克製心火,心火就能起到克製肺金的作用。此為《金匱》中的五髒補法,全段均未提及用“五行相生”來補。

2 《金匱要略-髒腑經絡先後病》對補肝的認識

再看《金匱要略·髒腑經絡先後病》,其中也有“補肝”一段,原文如下:肝德在散,故經雲:以辛補之,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需要注意的是,《輔行訣》中的五味配屬跟《內經》《金匱》中的五味配屬不同。《內經》《金匱》的五味配屬均為:辛屬金,酸屬肝,甘屬土,鹹屬腎,苦屬心,而《輔行訣》中的五味配屬為:酸屬金,辛屬肝,甘屬土,成屬心,苦屬腎。若以《輔行訣》中所定的五味配屬來分析該段,則也可得出同一結論,即古人對五髒的補瀉僅僅隻通過“相克”來進行。因為肝木的本味為辛,故用辛補。肺金的本味為酸,金能克木,故用酸瀉。脾土的本味為甘,補土則能克水,水傷則不能克火,故火旺,火旺則克金,金傷則肝木自愈。故有“補用辛,瀉用酸,益用甘”之法。可見《金匱》與《輔行訣》均是在運用“相克”的思路來進行五髒補瀉。

3 《難經·七十五難》一書中對五髒補泄的認識

又有《難經·七十五難》中“瀉南補北”一段。原文為: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

首先,文中“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的提法直接了當的表達了“以相克來維持平衡”這一思路,然後再分析:為何木實金虛要瀉南補北?原因就在於“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火實則克金,金虛則木實,此即“子(火實)能令母(木)實”,故瀉火是令火虛不能克金,於是金氣自愈,同時金實克木,亢盛的木氣就自動平複下來。同理,水實則能製火,火弱則金氣自複,金勝則能製約亢進的木氣,此即“母(水實)能令子(木)虛”,故補水是為了克火,讓金氣自愈,同時通過金氣的製約讓木氣自動平複。由此可見,瀉南補北的思路也僅僅是用到“相克”而並沒有用到“相生”。

4 《內經》一書中對五髒補泄的認識

最後再分析《內經》運氣七篇中對“五運勝複”的論述,如《氣交變大論》中“春有慘淒殘賊之勝,則夏有炎暑燔爍之複……夏有慘淒凝冽之勝,則不時有埃昏大雨之複……四維發振拉飄騰之變,則秋有肅殺霖霪之複……夏有炎爍燔燎之變,則秋有冰雹霜雪之複……四維發埃昏驟注之變,則不時有飄蕩振拉之複”。此為古人通過對氣候變化的長期觀察所得到的勝複規律——若春天的木氣被金氣克伐太過,則夏天的火氣將報複性的製約木氣;若夏天的火氣被水氣克伐太過,則長夏的土氣將報複性的製約水氣。由此可以看出,五運之間的平衡也主要是由複氣(相克)來維持的,跟“相生”無關。

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的根基。雖然現代對於五行學說能否繼續引導中醫的發展存在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古今大量的中醫藥文獻對於治法的探討仍不脫五行的範疇。但五行理論本就駁雜,既有五行本體的太過不及,也有五行之間的生克乘侮。在臨床上,到底是用“相生”還是用“相克”來治療疾病,一直都存在混亂。年輕的臨床醫生和醫學院校的學生們對此也往往拿捏不定,如“肺虛”一證,到底是“培土生金”還是“瀉南補北”,初學者往往由於對五行認識不深而思維混亂,以至於組方之時認為五行可有可無,隻知道滋陰補陽或行氣活血,久而久之就有了拋棄五行理論的想法。通過對中醫經典的相互參照,筆者謹簡單提出這一思路,希望能拋磚引玉,讓中醫理論得以回歸五行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