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栽培品和野生品、偽品的鑒別
中醫中藥
作者:姚長雲
【摘要】隨著天麻栽培品的增多,野生品與栽培品的差異越來越大,常有患者、顧客谘詢天麻栽培品和野生品的鑒別方法。為此,本文闡述了幾點鑒別方法,並對幾種偽品的鑒別進行分析,希望能為天麻合理用藥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天麻;野生品;栽培品;偽品;鑒別
天麻(Rhizoma Gastodiae)原名赤劍,是蘭科植物天麻的幹燥塊莖,是傳統的中草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主產於貴州、四川、雲南等地。天麻對生長環境要求嚴格,產量有限,市場供求不平衡,存在嚴重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現象。本文比較了天麻野生品、栽培品、偽品的性狀,報告如下:
1 中藥天麻的基本性狀
中藥天麻呈塊狀,扁長橢圓形,長在4~13cm間,寬在3~8cm,厚度約1~3cm,表麵為淡黃色、黃白色,或黃棕色,或棕褐色。天麻質堅實,斷麵平坦,角質樣,有透明感,嚐之味甘。
2 中藥天麻性狀鑒別的三要素
(1)冬麻藥材頂端有紅棕色幹枯芽孢,俗稱“鸚哥嘴”或“小紅辮”,芽孢外一般有鱗片狀葉。春麻藥材頂端一般為杆狀的殘留莖基,呈灰褐或黃褐色,一般無鱗葉片;
(2)天麻藥材表麵有很多環節,上有點狀痕排列形成的橫環紋,一般稱之為“環節紋”;
(3)藥材基部有“肚臍痕”,為與母麻脫離所致,“肚臍痕”為凹皿狀,直徑約0.2~1.5cm,與藥材顏色相同。
3 天麻栽培品和野生品的鑒別
3.1 野生天麻
首先,野生天麻大小不一,表皮皺縮,體型略彎,多為橢圓或卵圓形,成品藥材為不刮皮和刮皮兩種,前者多為黃棕色,透明度不一,表麵皺紋多;後者為黃白色,半透明,皺紋少。其次,野生天麻藥材又分為冬麻與春麻,除上文提及的特點外,均堅實不易折斷,具有比較明顯的光澤,在放大鏡下可見散在多維管束,有土腥氣,嚼之味甘發粘發脆。
3.2 栽培天麻
栽培天麻多為長橢圓狀,形態略彎,形狀扁平,長約7~10cm,寬約2~4cm,厚約0.5~1.4cm,縱、橫皺紋較多。成品栽培天麻多為刮皮者,呈淺黃白色,皺紋少,透明度高。少部分未刮皮者為黃棕色,皺紋較多,透明度低。栽培天麻在放大鏡下可見散在少類白色維管束,有猴頭菌香氣,嚼之味甘發粘發脆,但粘性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