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我最信任的人——父母、老師和同學(3 / 3)

異性在寢室留宿一直是高校嚴厲禁止的行為,但把男女朋友帶到寢室裏留宿的同學還是大有人在,在“單身漢的世界裏”,這如何讓人忍受?

大學生在寢室擁有電腦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而無視別人休息的權利恣意玩電腦導致的宿舍矛盾也在加劇。……

以上種種,是缺乏共處藝術的一種表現。

在許多大學生看來,宿舍是他們的“避風港”,是心靈的驛站,是裝載著許多夢想和幸福的家園。大學四年,宿舍越來越深刻地在每個大學生的心靈打上烙印,而大學生在宿舍中的表現也自然地成為大學生思想、行為與情感的晴雨表。宿舍一般4-6個同學同住,是個微型的“小社會”。舍友之間的關係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它是大學生最基本最重要最敏感的人際關係,如果處理的好,也許就會有3個知己,相反如果處理的不好,那麼,你將度日如年。能否處理好宿舍人際關係,關係到大學生能否有個愉快的心境度過整個大學生活。

造成宿舍同學關係緊張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新的公寓管理模式帶來宿舍人際關係的變化等客觀原因之外,從主觀上講,獨生子女居多的大學生適應能力差,自我中心意識強,依賴性強,這些共性特點決定了他們缺乏交往技巧,不易融合;大學生交往中語言藝術和技巧的缺乏,認知偏差,性格不合、生活方式的差異、經濟狀況的懸殊、嫉妒心理的萌發、照顧他人意識的缺乏,相互利益競爭的加劇……諸如打水衛生值日等日常生活小事通常都可能成為引起矛盾的導火索。

其實,仔細想來,宿舍中大部分都是吃喝拉撒睡,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小事同樣也反映出每個人社會交往的風格、社會成熟度,特別是能否在溝通中解決人際衝突。一般來說,人際空間越密集,人際衝突越多。在宿舍這樣一塊小小的領地上,雖然很多人都喜歡“放簾”,拉上簾,這就是我的私人空間。但這種空間依然不會讓人心情愉悅,一旦人的實際生存空間小於心理愉悅的空間,那麼產生衝突就在所難免了。

一室難以交往,何談走向社會呢?

敏感的女大學生寢室

大學生人際問題中寢室人際問題最為主要和集中,特別是女大學生寢室人際,由於女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決定了其寢室人際較之男大學生更現複雜化和微妙化,而女大學生的情緒情感特征,也造成了其負性影響明顯要高於男大學生。這些問題值得關注並應給予必要幹預。

相對於男大學生而言,女大學生普遍有這樣的性格特點:依賴性強,理想化色彩濃鬱,在人際關係中總希望對方給予自己多一些;情感易外露,喜怒哀樂形於色;情緒體驗深刻細致,十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環境的細微變化、他人一句不經意的話都會反複思量,甚至傷感痛苦;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情緒穩定性不夠,喜歡消極誇張地評價人或事,相互之間易產生誤解和隔膜,形成更深層次的孤獨和痛苦。這些情緒反過來會影響人際關係的處理,形成惡性循環。

調查發現,女大學生寢室有著“同性相斥又相吸”的現象。以4人房間為例,常常會出現兩人相對關係較好,一人相對中立,另一人獨立的情況,中立者往往會成為被爭取的對象。但獨立者卻擔心有一天會被孤立而開始關注和中立者的交往,按照一位女生的話講,“真有些爭風吃醋”的感覺。一般來講,女生宿舍中由於差異所帶來的衝突和矛盾通常有兩類,一類是基於嫉妒。由於學習工作、個人生活的差異,常常有“愛情寵兒”、“老師寵兒”、“學習寵兒”之類的學生中的焦點人物的存在,也是同學妒忌的對象,這類同學在言行上表現稍有不當,就引發同學矛盾而導致不和諧因素發生。另一類是出於輕視。主要是針對一些來自落後地區或經濟有困難的學生,或是長相較難看的學生。而一旦這類同學有了被輕視的經曆,最直接的後果是她可能對自己的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不可能再獲得尊重和友誼。

不管如何,女大學生寢室每天都演繹著屬於她們自己的故事,身在其中,唯有加強自身修養,做到自尊、自重、自強,並不斷擴大人際交往範圍,即便遇到問題也要主動尋求朋輩幫助或心理輔導和谘詢。冰心說的好,“惟有自尊,才能深刻認識自身的價值;惟有自信,才能不畏艱難,勇於直麵人生;惟有自主,才能獲得獨立人格;惟有自強,才能最終邁向成功。”

沒有人是孤島

16世紀英國詩人兼神學家約翰·唐恩(JohnDonne)有句名言,“Nomanisanisland”(沒有人是孤島)。中國教育報曾登載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做“‘新孤島主義’——透視當代大學生的人際關係”。作者引用了約翰·唐恩的比喻,將人視為“孤島”,提出大學校園裏“孤島”在日益壯大,並多多少少在實踐著“新孤島主義”,即室友之間“和平共處,互不幹涉”。

有這樣幾位同學都被宿舍裏微妙的交際障礙所困擾:

來自農村的小A是某知名大學的一年級新生,在同宿舍的四個人中,另外三人都來自大城市,都喜歡打遊戲,愛看NBA比賽,彈吉他。雖說四個人平時在宿舍裏的關係也還不錯,但小A總覺得,由於自己和他們缺乏共同愛好,無法融入到這個“聯盟”之中。尤其是當三位室友晚上在宿舍裏練吉他時,小A覺得渾身不舒服。無奈之下,小A寧願在校園裏遊蕩,直到快要熄燈才回宿舍。小A苦笑著說:“我何嚐不想和他們一起在宿舍裏聊聊天呢?可是我實在不知道怎麼能融入他們的圈子……為了避免尷尬,我選擇成為宿舍裏的‘遊魂’。”

小B曾是某理科奧賽的金牌得主,在普通學生眼裏看起來十分晦澀難懂的專業課對於小B而言易如反掌。開學第一個月,三位室友時常會就專業課上的問題來請教小B,但是小B總是喜歡在給別人講題時加上一句口頭禪:“哈,這道題目簡單!”並時常“一針見血”地指出室友犯的錯誤有多麼低級。這樣過了沒幾周,小B發現,三位室友漸漸地不再向他請教問題了,對他的態度也變得有點冷冰冰的。更糟糕的是,小B還聽到關於自己“眼高於頂,好為人師”的傳聞,父母則要他當心“樹大招風”,為人低調一點,可小B百思不得其解。為免受宿舍裏的冷遇,小B隻好選擇把圖書館和自習教室當作自己的“避難所”。

臨近畢業的小C新學期一開學便搬出宿舍,在外租房全力準備申請出國。談到共同生活了三年的室友,小C的評價是,彼此的關係屬於“相敬如賓”那種。盡管她也看到過宿舍關係很好,四個人親如姐妹的例子,不過對於小C來說,在人際關係這個學分上拿到優秀實在有些難度,而且還要耗費很多精力和時間,自己求個七八十分也就夠了。至於七八十分的標準是什麼,小C笑著說:“那就是和平相處,互不幹涉內政唄!”

為什麼在現在的大學校園中有了越來越多的“孤島”呢?或許我們可以把問題粗略地分為兩類:其一是在建立初步的人際關係當中出了問題;其二則是在如何進一步加深人際關係或維持親密關係上遇到了障礙。憑心而論,對於一些“80後”的大學生來說,也許奉行“新孤島主義”,憑自己喜好行事,不受人際關係束縛,也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但無論是自願選擇成為“孤島”的小C,無奈選擇成為“孤島”的小A,還是被迫成為“孤島”的小B,在“和平共處、互不幹涉”的背後仍有著希望和同伴建立起親密的人際關係的渴望。這些“孤島”們也並非真的都能對周圍的人和事采取一種置身事外態度,相反,絕大多數“孤島”們對他人的一舉一動和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反而更為敏感。沒有人是“孤島”,至少沒有人會心甘情願地成為“孤島”。我們期待著“孤島”破冰……

向宿舍空間要人際密碼

大多數大學新生總擔心和室友相處不好,而讓小陳犯難的,卻是寢室裏的同學和他太“要好”。初看起來,這種人際關係讓人覺得很另類,但聽小陳的解釋,確實覺得他的無奈讓人理解。寢室的小劉和他一直很要好,無論小陳當時是否願意,小劉都要拉著他一起吃飯、晨練,一起去上課、自修,過於親密的交往使得小陳失去了和別人交流的時間與空間。有時候小陳跟老鄉聚會,或是去外校找高中同學玩,小劉也總喜歡跟去,說是要多認識些朋友,這讓小陳覺得很別扭,但又不知該怎麼跟小劉說。他還特別受不了小劉總愛和自己勾肩搭背地走,但又不敢說,怕小劉不高興。“其實想想,他人真的挺好的,很熱情,也幫了我不少忙,可我就是習慣不了他跟我走得太近,總覺得不舒服。”小陳覺得很煩惱。

“求求你不要對我太好”,室友過分親密也是問題。像小劉這樣的“依賴型”朋友在大學裏並不少見,寢室內部的“捉對”現象本無可厚非,特別是在新生入學初期可以是個過渡,但過多地占用別人的時間是對自己也是對別人的不負責。新生朋友們不應該過分依賴一兩個好友,應該多和大家溝通。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的許燕教授還在研究中發現,“特殊人物”會使人際更不穩定。宿舍中最受歡迎的人和最不受歡迎人,被研究者統稱為“特殊人物”。研究結果表明,那些沒有“特殊人物”的寢室反而表現出整體結構較穩定。也就是說,無論有一個特別友好的室友還是特別敵對的室友,整體關係都不穩定。敵對特征明顯的人會帶來衝突,造成關係不穩定,這是預料之中的;可是,當寢室中有一個特別友好的人時,關係同樣不穩定。這是為什麼呢?

試想,如果宿舍中有一個具有特別友好的室友,非常主動地為大家做了很多事情,時間長了,會弄得別人很不好意思。雖然他是心甘情願做的,但會給別人帶來一種暗示,那就是“為了回報我也要去做,要講平衡”。可能別人本身並不願意這樣,後來形成這樣的模式之後就會覺得不舒服,有壓力。人際交往需要有一個度,不僅需要顧全自我,而且還要給別人一定的自由空間。當你打亂別人的自由空間時,別人就會疏遠而不願與你接近了。在這種情況下,同樣不會有好的人際關係。一個友好的特殊人物為什麼也讓宿舍關係不穩定,就是沒有把握好度。因此,應該靈活地處理好你的人際行為和情境的匹配性。

我愛我“家”——宿舍的快樂哲學

“十年修得同校讀,百年修得同室住”。“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這應該是一個友好寢室的最直觀的寫照。

這是中山大學一位女生發表在校報上的一篇文章(節選):

記住了,她是你的室友,是你“十年修得同校讀,百年修得同室住”的室友。從此,你們就要朝夕相處,一過就是四年。你可以完全地貼近她,看見她的生活。擺在你麵前的是一個真真實實的人,她的好與“壞”,她的可愛與可惡,你,能全部看在眼裏,包容在心裏嗎?

她有時太多事,對你指手畫腳,評頭論足。這時,你用煩躁的表情來抗拒嗎?你是否同時也會想起,她也經常“多事”地提醒了你很多你忽略了的東西。

她可能脾氣火爆了點,心直口快了點,或是妒忌心強了一點,當她刺傷了你時,你可以容忍她這樣的弱點嗎?你是硬碰硬地對抗嗎?還是身體力行地讓她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是的,有友如斯,你該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呢?她睡得太晚起得太早,她煲電話粥聊到半夜,她毫不客氣地貪著便宜吃著用著你的一些東西……有時候你真的很生氣。可是你總是不能不更多地記起,她把家鄉捎來的特產慷慨地與你分享;她會在你生日時呈上一份最貼近你心意地小禮物;她會在你生病時,折騰了半天幫你找藥……

小小的喜悅,小小的默契,小小的矛盾,小小的風波,每一天都在這一個小小的房間裏上演著。六粒形狀各異的石子放在同一個容器裏,磕磕碰碰在所難免,你未必要磨去自己的棱角,但別忘了時不時給自己搽點潤滑劑。你希望別人怎樣對你,你也要怎樣去對待別人……

記住了,她是你的室友,彼此的緣分你要珍惜,不要在很久以後,大家都天各一方了才後悔歎息。

看罷這篇文章,想必你對處理宿舍人際關係會有新的感悟。我們的建議是:

第一,共同營造和諧的宿舍文化。身在“同一個屋簷下”,四年的磨合與碰撞,對大學生的個性施展和人際交往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一個和諧美好的宿舍文化,是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主要環境。一天緊張的學習之後,回到溫馨的宿舍,或暢談自己的生活趣事,或傾吐心中的苦悶,每個成員都會從中得到家的溫暖,得到拚搏的動力。一項調查顯示,很多學生認為,在大學生活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就是宿舍文化。

第二,宿舍密集的人際空間更需要寬容與忍耐。若大學生都能平等對待宿舍裏的每一個人,不斤斤計較,不無味猜疑宿舍同學,敞開心扉交流,手腳勤快樂於為他人服務,上述的很多人際困惑和衝突都是可以避免的。觀點不同,學會換位思維,可以求同存異;生活習慣不同,嚐試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不要力圖什麼都去改變,有時候可以嚐試改變自己的行為從而改變別人。

第三,加強個人修養和道德錘煉。留宿異性,自顧遊戲,旁若無人,等等,都是缺乏良好的個人道德修養和紀律意識的表現,加強自律才能贏得朋友。至於室友的時間衝突,隻要適當調整彼此的生物鍾時間節奏並在言行上多加注意,也是可以避免的。晚睡的同學最好避免臨睡前特別嘈雜的活動,喜歡早起的也要小心謹慎,不要把大家都吵醒了,特別是考研或有特殊的活動要參加時。

第四,向“孤島”說不。英國詩人雪萊在《論愛》中有一段話:“在孤獨中,或處在一群毫不理解我們的人群中(這時,我們仿佛遭到遺棄),我們會熱愛花朵、小草、河流以及天空。就在藍天下,在春天的樹葉的顫動中,我們找到了秘密的心靈的回應……”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你完全可以在更廣闊的天地交到更多更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