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我最信任的人——父母、老師和同學(2 / 3)

一麵特殊的鏡子

有人針對自己,真是一種難過又難以擺脫的感受。似乎你隻能選擇對抗,或者幹脆逃避。可是,現實果真如此嗎?針對的背後果然是不可化解的敵意與攻擊嗎?

實際上,針對的背後,並不一定都是惡意的敵對與攻擊。其實,引起針對感的那個人,很像一麵特殊質地的鏡子,本身並沒有給我們造成什麼傷害,隻是集中反映出我們身上一直存在卻又不願麵對的各種傷疤。隻是我們想當然地把看見傷疤而產生的委屈、傷心和不滿意,全部歸因於那個針對我們的人。比如小馬,與其說他的“老板”針對他,還不如說“老板”有一點完美主義,希望學生們好上加好。每次彙報後的建議,在小馬看來是“老板”在“挑他的刺”,但實際上很可能僅僅就是下一步工作的建議。高校老師的工作比較繁忙,不隻是帶自己的幾個學生,很少有老師會專門把時間花在針對某個學生上。小馬可以試著和其他同學溝通一下,問問他們的報告是不是也經常看見“紅色墨水”,對於調整他的心態會有幫助。

不容忽視的是,現在大學裏流行把自己的導師叫作“老板”,很多研究生把“助研”當作“給老板打工”。給導師“打工”並不全是壞事,一方麵學生可以利用導師提供的資源,運用自己的所學知識,在實踐中鍛煉自己,另一方麵導師能在學生的幫助下,獲得科研成果,提高知名度。本來應該是一件雙贏的事情。但很多導師過分放大學生的勞務性工作,而忽視學生的主業——研究性工作,相當一部分研究生為導師查資料、做調查或實驗、寫書稿、完成課題,使師生之間的關係蛻變成“老板”與“雇員”的雇傭關係。

一位博導不無憂慮地說,“有的導師很忙,學生一學期隻能見一兩次麵;有的導師“交際”很廣泛,學生成了這種“交際”的間接雇工;有的導師出國了,學生隻能自己“導”自己……任何一個研究所或者實驗室,都應把研究生的職業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能本末倒置,把研究生僅僅看作打工仔。另外,很多學生讀研的功利心太重,隻想混得一紙文憑,為以後找工作添置一塊敲門磚。這種不正確的思想意識,客觀上助長了導師不重視學生情況的加劇。”

的確,隻有祛除師生之間的功利化成分,才能使我們的校園和課堂永遠充盈著和諧和煦的春風。

被遺忘的教師節

教師節,很多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對老師表達謝意。讓人納悶的是,這種“給自己的老師過節”的現象似乎被“限定”在了中小學校園。中小學教師辦公桌上鋪滿雪片般的教師節賀卡,而不少高校卻一派“冷清”。

老李是某大學的副教授,妻子則是該校附屬中學的語文老師。本周五晚回家,妻子滿臉笑容地抱回一大堆學生親手製作的卡片、紙鶴等禮物。而李教授不僅兩手空空,而且連一句學生的祝福都沒有收到。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教授無奈道:“對於冷淡的教師節我已經很習慣!”他回憶,以前,許多畢業的學生,即使在外地工作每年也要回來看導師,其間電話問候不斷。可現在的大學生除了對聖誕節、情人節之類的洋節感興趣外,對教師節則顯得很冷漠。一位年輕教師指出,很多大學生由於種種顧慮往往忽視和老師的溝通、交流,更談不上主動和老師建立良好的關係。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高校輔導員卻是個“例外”。同樣是教師節,一些高校的輔導員卻接到上百條短信和電話,還收到不少學生送來的禮物,不僅有卡片和鮮花,甚至還有煙酒、月餅等。今年剛留校任教的某高校輔導員周老師就收到了許多這樣的禮物。他稱,送禮的大多是剛進校的新生,其動機,不是為了適應新的環境,需要和老師建立良好的關係,就是希望在班上或係上謀個“一官半職”。周老師表示,高年級的學生給輔導員送禮也不在少數,他們大多是希望在評比獎學金、各類評優中受到一定的“照顧”。尤其是到了考研、找工作時,相關老師家裏,更是“登門拜訪者”不斷,讓老師大歎:現在學生太功利!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不願把自己的歡樂與痛苦告訴教師,不願意與教師開誠相見,那麼談論任何教育都是可笑的。非常慶幸的是在調查中,學生在網上與被他認為是教師的對象進行交往時,學生願意將自己的心理話告訴教師的比例占了62.6%,這個比例大大高於學生以傳統方式向教師傾訴的比例。這也從一個側麵說明,通過提高師生的信息能力來改善師生交往是十分有效的。

與大師遊,不亦樂乎?

什麼樣的老師最受大學生歡迎?在東南大學學生舉行的“我最喜愛的老師評選活動”中,學識淵博、能說會道的教師最受學生歡迎,而和藹可親和、平易近人的教師一直能得到大學生們的喜歡,特別是大師,更以其獨具的魅力吸引著每一位學子。

大學生對大師的了解過程,一般都會經曆由敬畏到接受再到學習的過程。

跨進大學校門,便跨進了眾多大師的關懷之下,這關懷不一定是針對某一個學生的,更多的是一種耳濡目染的熏陶。大師們那軒昂自若的從容,那旁征博引的淵博,那條分縷析的深刻,這一切再與嚴謹謙恭、耿介不阿的人格相融合,該是怎樣一種發人深省的精神魅力。大學生麵對著大師們,便會不由自主地崇拜與敬仰,但同時,就往往會產生一種高山仰止、難以望其項背之感。

消除這種敬畏感的一種有效途徑就是給自己一個與大師接觸的機會。在大學校園裏,與大師接觸的機會是非常多的。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的大師,書本上、銀幕裏、訪談中、課堂上、講座中,總會出現他們的身影。更進一步,如果你積極參加學校的學生工作、社團活動,還有可能以記者或活動主辦者的身份與他們相遇。了解你所在專業的大師就更為重要,也是更為便利的。重要,在於大師是這一領域的領頭人,對學術的發展有著清晰的認識,而本專業的大師又會對你的專業狀況相對了解,如此,大師一兩句指點迷津的話語,也許就會成為你未來路途的指航標;便利,在於“近水樓台先得月”,在各種活動中,你最有可能接觸到的大師就是本專業的大師,而你與本專業的大師交流也會因有共同語言、話題而較為從容些。

另一種消除畏懼感的途徑是了解大師們在與學生的交往中的所思所想,當你體會到大師們看待學生謙恭而信任的目光時,再會畏懼就不免是“杞人憂天”了。北京大學袁行霈教授在談到他給學生上課的感受時說,“教室裏坐滿我的學生,一雙雙眼睛投出渴求知識的光,集中在我身上,使我興奮、喜悅、感激。因這些光束的撞擊而產生的靈感紛至遝來,一向寡言的我,竟滔滔不絕地講出一連串我自己也覺得新鮮的話語。從學生的頷首微笑中,我聽到他們心中的回響。這時,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交響樂隊的指揮,在組織一片和諧的樂音,並在這樂音中聆聽。”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承領起大師們的鼓勵,勤奮地學習,為大師們投出屬於你的一縷光束,為能與大師們站在“同一個舞台”上而努力。

同時,在大學生對大師的了解過程中,也會表現出兩種“不良反應”。一是在學習中對大師的話語俯首帖耳,師雲亦雲,缺乏思辨和懷疑精神,而並了解大師留給學生的往往是問號,並非句號,大學並不需要缺乏創造力的“書蟲”。二是渴望靈感一至,便能如大師一樣寫出真知灼見的文章來。大師們用銳利的目光把大千世界解構得經緯分明,又能把細微之處演繹得妙筆生花。殊不知,大師的部部論著、篇篇文章,皆是“十年磨一劍”鍛造出來的,絕非心血來潮的信筆塗鴉。期盼靈感突降,忽視日積月累,淡忘苦思冥想,其結果,隻能是水中望月,霧裏看花。

當師生間那種平易而自然的關係逐漸建立起來,你會發現鴻師巨匠也可以和自己亦師亦友。無論你是立誌於學術研究,還是傾心於社會活動,或是想全麵發展二者兼顧,總能在形形色色的大師中找到你可師從的一位或多位。大學生向大師所學的東西,概括來說,一學學問,二學品德。大師絕不僅僅是傳授純粹的知識,而且也未必有如此長的時間令學生來接受大師對於基礎知識的傳授。聆聽大師們的品格、人格與做學問的方法是更為重要的。有些學生會抱怨大師的話語不夠具體,起不到什麼實際效果,這正是還不能理解大師所言正是如那“刪繁就簡三秋樹”般的最為精華的部分,大師所擁有的學習方法是要學生領悟的。你也許很少見到一位大師對學生麵授機宜,但是,從各種途徑與大師接觸、學習,總是會大有裨益的。

一位本科生談到對大學大師的看法時說,“我很慶幸自己聽到了大師的教誨,大師們總能自覺地洞察到易被人忽略的細微,他們做人做事的道理其實都是最基本的,這遠比他課堂上講給我的知識要重要得多”。

是的,你一旦佩上了大學校徽,也就可以開始領略大學大師之魅力了。生活在大學校園中的人,都會去把握大師這亙古不變的存在,這存在,已凝化為一種精神現象,最集中地體現了大學的品格,他超越了時間和空間,而成為了大學永存的魅力!

與學生共同成長

現代大學生和老師都十分看重對方的學識和人品,並希望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在師生關係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作為老師應該是學生的良師益友,為人師表,關心愛護,平等待人對待學生;作為學生應該尊重、理解體諒老師,做到不卑不亢,自重自省。大學生如何才能把握好師生交往的藝術呢?

首先,必須尊敬老師。教師在培養造就人才的事業中樂於做"人梯",讓學生踩著自己的肩膀攀登科學高峰,用自己心靈的火花去點燃學生心靈的燈盞,用知識在人的心靈中蓋起摩天大廈。這種對人類文明的無私奉獻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尊敬和愛嗎?大學生應尊重老師所花費的心血和付出的勞動,對老師的尊重同樣的會換來老師對自己的充分尊重。而內心尊敬老師的直接反映就是,學生對老師要有禮貌,從而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產生積極的效應。

其次,理解和支持老師。大學生朋友們,老師不僅是你們的師長,也是你們的朋友。他們希望更多地了解你們,也希望更多地被你們了解。無論是專業課老師、輔導員或是班主任,都會真誠地幫助你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學業中的困惑、感情上的迷惘。當然,教師並非聖人,他們也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或者對教師工作感到厭倦,或者教學質量不夠理想或者對學生評價欠公正等等,對這種老師可以婉言指出他們的缺點,積極溝通,設法讓老師了解或理解你,切不可當麵頂撞,更不該背後議論,把關係弄僵。嚐試著主動和老師交流,主動尋求他們的幫助,在那裏,你將會得到在同齡人中得不到的知識和財富!

再次,多與老師交往。如前文所述,你可以在與大師接觸中了解大師,領略大師之魅力,而更多的,你應該通過課堂學習、課外輔導、上機實習等機會與專業課老師交流,在請教與討論中學習知識,在幫教、評教、助教中增進了解;你應該通過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科技實踐活動、社團組織活動與領導、教育管理人員、輔導員、班級導師(班主任)交往,在實踐中增長新知,在交往中和諧師生關係。

最後,保持師生距離。一方麵,師生之間存在差距實屬正常,大學生在與老師的交往過程中,要樹立信心,落落大方,而不應自卑,顯得拘謹和無所適從,那種出於個人目的通過請客送禮等手段試圖與老師搞好關係更是不可取。在與老師相處時,應少點功利,多點感激。另一方麵,師生之間特別是異性師生之間要保持適度距離。師生親密並非無間,美好需要距離。不讓欲望任意馳騁,而是把愛的歡樂放在和理性等距離的位置上,才能讓它升華成崇高的品格,升華成完美的人性,才能收獲感人的師生情誼。

良好的師生關係在於學生能夠真正體驗到教師的真情、真意、真知,而教師也能夠真誠溝通、具體指導。對於物質生活豐富,心裏缺乏慰藉的大學生而言,就似“雪中送炭”,發展中的學生沒有完美的,正因為學生存在問題,才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發展的基石,才為教師的進步創造了機會。和學生共同成長是我們的追求。

睡在我上鋪的兄弟

校園視窗:身在“同一個屋簷下”

1、生活習慣差異鬧出室友矛盾

一位大學新生在學校呆了還不到一個月,就開始打電話回家訴苦。原來在他們的四人寢室裏,有一個同學不修邊幅,很不愛洗澡,身上總是有股酸酸的味道,還常在寢室裏亂扔東西,從來不疊被子,床上又髒又亂。這些陋習常讓同寢室的哥們兒受不了。剛剛開學不久,大家還沒熟悉到可以無話不說的地步,又怕傷感情,他們也不知該如何與那位同學溝通才好。大家鬱悶至極都不願意再與他搭話。

2、“二人世界“引發室友鬱悶

小王頗有女孩緣,大一下學期就和一個靚女“好”上了。兩個人情意綿綿,每天深更半夜,小汪總要窩在被窩裏和女孩泡上一頓“電話粥”,後來甚至掛起了床簾,隔三差五地把女友帶進寢室小住,甚至當著大家的麵做一些過分親昵的動作,惹得大家難以入眠,抱怨聲起。大家礙於情麵也沒有向老師“舉報”,但心裏卻極其鬱悶。

3、電腦成了寢室關係不和的“導火線”

一名大二的學生自從買了電腦後,寢室裏再無寧日。他每次回到寢室不是玩《傳奇》就是《大話西遊》一類的遊戲,搞得寢室雞犬不寧,夜裏一兩點還不肯關機,玩到興奮處,還習慣性地怪叫幾聲,常常把大家從睡夢中驚醒。這讓小寧與同學間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

受到擠壓的心理空間

不僅僅是洗澡問題,來自天南海北不同家庭的新生們在生活習慣上的差異會鬧出不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