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認真學習、積極工作、完善自身,把主要精力投入學業和事業,不能在相思中迷失了自我,影響正常學習和生活。這樣不僅可以轉移注意力,減輕思念的痛楚,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為今後兩人在同一城市相聚積累學業和能力的資本。據調查,異地戀有結果的往往是文化水平高、心理素質好、經濟上能獨立的人。既然相愛,就要讓自己具備相愛的能力,隻有不斷強大自己,才能爭取與對方長相廝守的機會。
再次,給予對方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對於因為學習緊張、工作忙碌而可能出現的聯係減少、關心不夠的情況,應該理解和寬容,而不是任性吵鬧。畢竟各自有各自的煩惱和壓力,好好照顧自己才是上策。同時,應主動將自己的日常情況告訴對方,讓彼此放心,消除可能發生誤會和猜忌。
有人說,選擇異地戀的人是戰士,堅持異地戀的人是勇士,異地戀有結果的人是奇士。人的一生中有許多難以取舍,有時需要斷然的舍棄與明智的抉擇。退一步,海闊天空;抉擇後,勇往直前!“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異地戀愛的大學生,願你們一路走好!
同性戀,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校園視窗:球場斷臂山
“和你在一起的日子,是如此美妙和神奇,我真的很快樂!”小韓(化名)對他誠懇地說。他們並肩走在公園的碎石路上,夕陽把他們的影子拉得好長好長。
大三時,他在一次球賽中認識了小韓,小韓是對方的控球後衛,球技出眾。他主動找小韓聊天,並交換了聯係方式。日後,他們經常相約一起打球,逐漸成為了好兄弟。大四上學期,女友因為要出國而提出分手,他再三挽留,也無法留住女友那顆要飛往大洋彼岸的心。他傷心欲絕,開始借酒消愁。小韓知道後,時常約他出來散心,安慰他,開導他。
大四下學期剛開學就是情人節,空氣中彌漫著的玫瑰和巧克力的味道,一下子就觸動了他敏感的神經,單身情歌開始在心裏痛苦地怒吼。下午,他接到小韓的電話,約他晚上去喝咖啡,說一個人的情人節太孤單,有個朋友陪才好。
輕柔的鋼琴聲,逐漸平複了他躁動的心,可小韓的突然表白,又向他的心海投進了一枚大大的石子,激起了無數的浪花。“我很喜歡你,讓我們彼此相愛吧!”小韓的眼眸裏寫滿了愛的字眼。他一時驚呆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很小的時候爸媽就離婚了,童年基本上是在祖母家度過的。雖然祖母對我很照顧,但總覺得缺乏父愛和母愛,所以特別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愛。但我發現自己和異性交往很別扭,總是失敗,初中就這樣,還是和同性在一起比較開心。認識你之後,我發現自己真的慢慢喜歡上你,那種感覺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小韓虔誠地說。
他不知所措,在沉默中離開。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對同性戀的好奇感和踏入世人眼中“禁區”的刺激感時不時出現在他心中,他寂寞的心再也無法沉睡下去,他渴望去體驗那奇妙的感覺。他開始和小韓像戀人一樣相處,一起打球,一起吃飯,隻是在外人眼裏,他們隻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他感覺很快樂,感覺黯淡的生活一下子變得五顏六色。隻是一個人的夜晚,他常感到無助。他似乎沒有可能和小韓一直走下去,他似乎無法逃脫和異性結婚生子的命運,他似乎終究要在小韓的心底劃上一道傷痕。麵對明天,他會情歸何處呢?
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的開
自習室的書桌裏,“尋找同誌”的QQ號,大張旗鼓地在我們的眼皮底下跳動;圖書館裏,大哥和小弟獨坐一隅,一個含情脈脈,一個眉飛色舞;情人坡上,她和她相依相偎,你是我的月亮,我是你的星……
各位看官,不要大驚小怪,“同性戀”這個詞語從1869年開始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了。而在日新月異的今天,社會各界對“什麼是同性戀”還沒有統一的界定,不過從較為廣泛的理解來看,我們可以把“以同性為對象的性愛傾向與行為”叫做同性戀。世界各地的人,不論其種族、文化、宗教,都會有一定比例的人帶有這種傾向。而在大學校園中,也存在著同性戀者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據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潘綏銘教授的調查,我國大學男生中有過同性性行為的占16.6%;僅有心理傾向的占8.4%;兩者兼有的占4.2%。不過,“大同”(大學生同性戀)常常神龍見首不見尾,讓人難覓蹤影;或者天天以麵具示人,讓人真假難辨。畢竟,“大同”的性取向是不同於主流人群的,在很多人眼中是“異類”,為了避免口水傷人事件的時時發生,隻能依靠隱身術來行走江湖。
關於同性戀的成因,學術界一般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是由生理因素決定的,主要從遺傳因素、激素水平等方麵來考察。從遺傳因素來看,研究發現單卵孿生子的同性戀傾向甚於雙卵孿生子,因此可能是先天的遺傳而導致一個人從幼兒開始便產生性倒錯,進而形成同性戀傾向。同時,同性戀現象也可能與激素水平有關。據研究,男(女)同性戀者的睾丸酮比異性戀更少(多),不過對於究竟是激素水平的變化導致了同性戀、還是同性戀的心理及行為引起了激素水平變化,暫時仍無定論。
另一種觀點認為同性戀是由心理社會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兩種看法。第一,是精神分析的觀點。弗洛伊德認為,兒童期3~5歲是人類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幼兒對自己的異性生身親長產生強烈的依戀之情,特別是懷有本能的性欲渴求,而對同性生身親長則產生敵對感。如果兒童在此期間心理遭受創傷,那麼戀母情結或戀父情結就會潛藏在意識裏,並繼續影響其性心理發育,並最終在性成熟後導致性心理異常。一般說來,男同性戀者在幼兒時期有戀母情結,母親對於孩子的吸引力要大於父親,她會鼓勵他們更富於女性化的活動,他們的自我性別認同會傾向於女性,所以在青春期及其後,他會試圖尋找一個具有“雄性魅力”的人作為伴侶。女同性戀者身上,則是戀父情結發生了類似的作用。第二,是行為主義理論,它特別強調夥伴關係、偶然的機遇和特殊的經曆。一個人在與異性交往中受挫,異性戀感情得不到正常的發展,而同時又受到同性的誘惑,就可能產生同性戀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