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新的風暴(1 / 2)

袁世凱出身河南項城的一個大家族,他的叔祖袁甲三官至漕運總督,參與鎮壓太平軍和撚軍,是這個家族的頂梁柱;他的生父是袁保中,為項城縣的地主豪紳,捐了個同知官位。袁世凱係袁保中第四子,生母是袁保中之妾劉氏,他於1859年9月16日(清文宗鹹豐九年八月二十日)出生在河南省陳州府項城縣北之袁張營。袁世凱出生的那天,袁甲三恰好寄書到家,言與撚軍作戰得勝。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大喜過望,因此為這個新生的嬰兒取名為“凱”,並按照家族“保世克家、企文紹武”的排行,給嬰兒命名“世凱”。袁世凱被其嬸母牛氏(袁保慶之妻)撫養長大,他本人也在1864年過繼給無子的袁保慶為後嗣。袁世凱六歲時,養父袁保慶替他找個啟蒙老師袁執中教四書五經,後又隨袁保慶宦遊濟南、揚州、南京諸地。在南京,袁世凱師從曲沼學習武藝,並“喜遊覽山水,複善騎射,課暇則策馬登覽清涼山、莫愁湖、太平湖諸勝跡”,袁世凱自小喜愛兵法,立誌學“萬人敵”。嚐自謂“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常常不惜重金搜羅購買各種版本的兵書戰策,被人譏笑為“袁書呆”。13歲時袁世凱曾製聯“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這寥寥數字,充分體現了袁世凱的雄心。

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袁世凱很排斥虛無的鬼神,對鄉野間的神婆神漢之流,向來就是一個字,“殺!”。這大概是受他袁家先人的影響,也可能是曾文正公剃頭的餘澤。反正他的想法就是把那些不幹活幹吃飯的家夥殺個幹幹淨淨,這個世界自然就太平了。但是現在在他麵前出現了這麼一個真真正正刀槍不入的家夥之後,他又很自然的接受了這個事實。而且也找好了理由,“神鬼之事,古已有之。”

作為袁世凱的頭號親信,王世珍也和他是一路人。要說他們有什麼信仰的話,那就是哪個拳頭大他們就信哪個。像北洋軍被日本人按在地上暴打,而日本人又是學的德國人,所以他們就直接跟德國人學陸軍。現在有了刀槍不入的例子,他們自然也不會放過。然後,這個黑臉喚作馮小兵的漢子就倒了大黴。袁世凱指派了一個棚的兵力專門跟著他學刀槍不入的法門,大夥一起喝符水,一起頂著二郎顯聖真君的排位在那裏跳大神。隻是除了他之外,似乎也沒什麼鳥用。有時候他還會被拉著去檢驗到底能抗多少發子彈。有一次抗槍子的數量沒計算好,一發槍子打在胳膊上,子彈嵌了進去.......

而在整個中國的大地上,也出了很多的妖道角似的人物。刀槍不入那就不必說了,這是那些神怪附身的家夥們的必備本領。還有口吐霹靂的,能水上行走的,禦使動物的,還有許多聲稱能知吉凶禍福的,這顯然就是算命道士們在煥發第二春了。自清朝開國以來,基本上一直處在戰爭之中。先是跟南明的各路人馬打了幾十年,好不容易剿滅了諸方前朝餘孽,隨即就來了三藩之亂乾隆民亂。再後來的天理教,白蓮教,小刀會,大刀會,天地會,拜上帝會......各種叛亂層出不窮。所以清朝在鎮壓民變的方麵業務熟練的很。

清朝在袁世凱小站練兵以前,有過三種軍製:最早的是“旗兵”和“綠營”,到了曾國藩組織鄉團後,所謂湘軍、淮軍,正式名稱叫做“勇營”。

由於旗營、綠營都已腐蝕已極,而勇營也隻是曇花一現,甲午戰爭之前,清廷有識之士已警覺到清軍的不堪一戰,所以李鴻章在直隸總督任內乃銳意摹仿西法練兵,辦了一個天津武備學堂,由戈登代為購置新式槍械,聘請德人軍官為教練,由滿人蔭昌為總辦。可惜軍事教育和軍隊組織並不能配合,因此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的學生,被分派到淮軍的各軍去擔任教習,教練新操,而軍隊指揮權則仍舊在舊統帥手中,一切戰略戰術依然陳舊,因此甲午之戰,淮軍一敗塗地,淮軍中最有名的盛軍統領衛汝貴全軍覆滅。這時清廷上下恍然大悟,僅隻是西法練兵還不夠,整軍經武必需徹底的大改革。於是兩江總督張之洞首先練自強軍於吳淞,聘用德國教官,一切規模體製全部仿效德軍。另一方麵在北洋指派胡燏棻練定武軍十營,小站舊日周盛昆、周盛渤所統領盛軍的營地為練兵盛軍原在小站屯田,所以有完整的營房和已開墾的稻田,由於盛軍覆沒於中日甲午之役,因此小站也隨之荒廢,定武軍即以此為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