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延長農業產業鏈條,使農村公民在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更多收益,發展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和其他服務。在增加非農產業收入方麵,要推動鄉鎮企業機製創新和結構調整,注重發展農村公民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壯大縣域、省域和地區的經濟。健全農村信息服務體係,引導富餘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合法權益。要繼續加強實行對農村公民收入保護政策,加大補市場調控力度,是農產品和工業產品完全互助、相互統籌的大局觀,拒絕搞剪刀差經濟建設。促進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建立農業支持保護製度。嚴格涉農收費管理,禁止向農民亂收費、亂攤派。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基本實現全國所有鄉鎮通瀝青(水泥)路;完善農村電力建設(家庭式、村級模式、工廠級模式地能夠太陽能發電和儲電係統);要實現每一個家庭有通無線衛星電話、能上網;做好鄉村建設規劃,引導農民合理建設住宅。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加強以村鄉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三級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係。要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技能培訓和文化事業,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著力普及和鞏固農村十一年製義務教育,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收學雜費。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堅持“農業稅(糧食)政策,杜絕亂收稅和不收稅政策”的方針,糧食稅是保證帝國農村糧食種植合理麵積與產量和積極擴大農稅的範圍(根據孩子的數量和教育尺度等帝國法律規定)。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製。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和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要符合帝國規劃大局,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確保財政用於“三農”投入的增量高於上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財政支出主要用於農村,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重點要在農業和農村。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全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基本完成村鄉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製等改革任務。要大力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推進政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製。
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帝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南中北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的實施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是:推進西部、南部和新統區等大開發和大建設,振興各地區等工業基地勢力,促進各地區齊頭並進的崛起格局,鼓勵各地區率先發展各自特殊行業。西部、南部和新統區地區要加快改革建設的步伐,通過國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區域合作,增強自我發展能力。老工業地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改革改組改造(股份改製),在改革中實現振興。老地區產業要依托現有基礎,提升產業層次,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在發揮各地區優勢產業發展中崛起。老基地要率先提高自主創新和產能創新的能力,率先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率先完善帝國各級市場經濟體製與帝國宏觀經濟體製相結合,製定符合帝國各地區相適應產業鏈,在率先發展和改革中帶動幫助西部、南部和新統區地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