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長節村的由來(1 / 2)

見人家老頭敬我們這些晚輩,我們隻得端起酒杯,也一口幹了。

聶敬和卷起大蔥,蘸上黃醬狠狠地咬上了一口,邊嚼邊大讚好吃。並對我說:“大蔥可是我們山東人的最愛,你們也得嚐嚐我們山東的特產,這醬味好!這蔥鮮嫩!你們不吃,可感受不到山東好漢的豪爽。

聽他這麼說,我隻得拿起蔥,學著他的樣子卷起,輕輕在黃醬裏蘸了一下,塞進口中,果然醬味的濃鬱裹著大蔥的辣味裏的水靈香甜,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在飲酒吃菜中,聶敬和同老鍾頭落起了嗑。真是三句話不離本行,沒聊幾句,聶敬和便向老頭請教起村名的由來。

沒想到這個老頭也是一個愛談老事的主,他告訴我們說,這個村子在原來叫做常家村。

在清末民出的時候,這個村子裏出了一個貞節烈婦,所以改成長節村。

“哦!貞節烈婦!這種女人是真的讓人欽佩!隻是不知道什麼貞節烈婦呢?老鍾叔!麻煩你給我們講講!”聶敬和說著舉杯向鍾老頭勸了口酒。

鍾老頭酒紅雙頰,接著剛才的話碴講起。

原來這個村子,大部分人都姓常,據說這個常姓是明朝開國元勳朱元章的後人,大明立國後,朱元章借著在慶功樓大宴功臣元勳之機,用紅衣大炮將所有的功臣全部轟成齏粉。

其中懷遠黑太歲開平王常玉春也在樓內,常玉春死後,常玉春的一個兒子怕家小受到誅連,讓自己的一個老家人,帶著一個身懷六甲的小妾出京避禍。老傭人家是山東鄒城人,於是帶著這個女主人進了嶧山,隱姓埋名居住下來,後來又有逃難的人群來到這裏,形成了一個小村落,但常姓人來的早,所以叫常家村。

在清朝末期,常家村東頭有一戶叫常有福的獵戶人家,夫婦倆有個兒子叫常誌堯。雖說日子清貧倒也過的快活。

可是這個常有福的老婆,卻是一個水性楊花的女人,一來二去跟村子裏一個無賴勾搭上,由於戀奸情熱,這女人越來越看著常有福礙眼。

後來有一天,常有福還象往常一樣進山打獵,隻是這次進山就再也沒回來。人們都說是在山裏遇到猛獸,凶多吉少。

而姚氏假意的求人進山找了找,也就罷了。剛開始時,姚氏與常鬆子來往還是偷偷摸摸,可後兩人的關係,就越來越不象話了。

後來姚氏的兒子常誌堯長大成人,生地一表人才,風流倜儻,經人介紹,這孩子去了山外鄒城一家蠟燭鋪,做起了小力巴,小力巴是山東話,意思夥計的意思。

去了縣城沒多久,這個小力巴便被蠟燭鋪梁老板看中,經人說合,把自己的獨生女兒梁氏嫁了常誌堯。

後來甲午海戰之後,日本人攻陷旅順口,將所滿城男女全部屠殺,最後隻剩三十六人被留下來做為埋屍之人。

旅順屠城,震驚全國,旅順與鄒城都緊臨沿海,其恐懼之情自然不能言喻,於是梁老板舉家遷入嶧山,時間不長突然生了一場暴病一命嗚呼了。

隻把一個不大的蠟燭鋪留給了常誌堯,這事兒常誌堯小倆口不知道底細,可村裏人好多都在猜測,梁老板之死肯定和常鬆子、姚氏有關。

因為這個縣城的紳士進了常家村,姚氏就眼睛發亮,那幾天姚氏每天都打扮的利利掙掙,直往老親家屋裏跑,這自然讓常鬆子醋火大燒,沒準常鬆子暗地裏在其飯食裏做了手腳,才一夜暴斃的!

但無論如何,常誌堯和妻子梁氏都沒往別處想,隻請人打了一個薄皮棺材,把這個倒黴的梁老頭埋進了舌子穀。

隻是這事遠沒結束,常誌堯自嶽父死後,自己親掌起蠟燭鋪,進料做蠟送貨都是他一人的事,自然小日子倒還過的殷實。

這年年關,常誌堯告別妻子去山外討賬,隻是這麼一走就音空信杳再也沒有回來。

頂梁的柱子了,家中隻剩下一婆一媳兩個寡婦,那時的女人都纏足裹腳,沒有太大力氣撐擔起蠟燭鋪的日常工作。就在這時候,那個常鬆子主動登門,幫著常家料理蠟燭鋪的工作。

由於,這小子和姚氏舊情不斷,兩人明鋪暗蓋做著見不得人的事情,直到有一天,兩人的奸情被兒媳婦梁氏撞破,一聲大喊驚動了鄰居,眾人齊出將常鬆子拿獲,送到村中地保跟前。

讓兒媳梁氏出乎意料的卻是,婆婆姚氏竟然惡人先靠狀,說兒媳年輕新寡,耐不寂寞與常鬆子勾搭成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