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我國的教學,教師是課程的主導者,知識講解得非常細,學生更多的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我在上課時試著采用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但收效甚微。後分析原因,主要是學生從小就是這樣被動學習的,現在其他教師也是這樣教學的,少數人沒辦法改變他們的學習習慣。隻有多數教師改變了,學生適應了這種教學方式,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3.2積極參與的學生
學生學習時的積極參與狀態給我留下了較深印象。課堂上,學生的發言非常積極,有的問沒明白的問題;有的評論別人的問題或師生的解答;有的與老師討論問題。盡管“計算機網絡”教學中的很多任務都是分小組完成的,但並不存在投機取巧的現象。一是因為學校有嚴格的規定,如前麵提到的實驗報告的申明簽字;二是教師也大力鼓勵學生為課程作貢獻(提問、參與討論都是對課程的貢獻),為小組任務作貢獻,所以同學們都以多作貢獻為榮,老師也會根據學生對課程貢獻的多少評分;另外老師布置的課外閱讀文獻、研討課、項目課等,都要求學生主動學習。由於每個階段隻有兩個多月,集中學習兩門課程,所以學生必須保持經常性的學習,而不是期末突擊,這樣才能學好該課程。與此對應的是,我們的學生很多都是被動地學習,平時應付,期末突擊。我們可以在教學時借鑒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達到師生互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3與時俱進的教學內容
從前麵的介紹可以看出,“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內容都是
非常新的。首先,教師會選擇最新出版的優秀教材,保證教學主要參考材料的內容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提供很多最新的科研論文,供學生閱讀,讓學生了解該領域中最新的研究進展,同時也要求學生自主搜索一些新技術、研究新進展的文獻;最後,學生在實習或者做畢業論文時,老師所出題目均是與產業實際和生活實際相結合的。在烏普薩拉大學,90%以上的科研經費來源於產業界,學生做的論文題目大多是教師科研項目中的內容。在我國,很多教師教學時過分依賴教材,知識陳舊,對新知識、新技術引入課堂不是很積極。我認為,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該加強學習,給學生介紹該領域的最新技術、科研成果及該領域還存在的問題等,激勵學生今後的發展。
3.4深入的學習反思
所謂反思,就是對過去經曆的再認識,課程學習中的反思就是對原有學習經曆的回顧、重新思考,類似我們寫學習體會。在計算機網絡Ⅰ、計算機網絡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建立了一套以建構主義思想為基礎的學習反思係統,它提供給學生學習反思的模板,便於學生知道如何反思和反思什麼,學生在學習時或學習後,必須完成一次或多次的針對課程某部分的在線課程學習反思。反思後,存在問題就整改,
發現問題則深思,找到經驗就升華。因此,學習反思的真諦就在於學生要敢於懷疑自己,敢於和善於突破、超越自我,不斷向更高學習層次邁進。而在我國,類似的反思係統較少,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實踐證明,在學習過程中給學生提供充分多的學習反思機會,關注學生的反思行為,將培養學生反思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我們也可以在有條件的課程中設計類似的係統,讓學生進行更多的反思,更好地學習。教師也可以從中獲取反饋信息,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4小結
綜上所述,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計算機網絡”教學有獨特的優勢。他們有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和考試形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非常高,也能在課後主動地反思,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當然,我們的師生有自己的特殊情況,如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較大,學生更內斂一些,所以多數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不高,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積極思考、積極學習。所以,我們不應照搬其他教學模式,而應該在充分了解我國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尋找適應東方文化的教學方法,積極引導學生有效學習和充分反思,創造更完善的教育評價製度,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能力的網絡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江鋒,姚淑珍. 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計算機科學係本科生培養剖析[J]. 計算機教育,2007(1):41-43.
[2] 方娟.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計算機教育的啟示[J]. 計算機教育,2007(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