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計算機網絡”教學的啟示(1 / 3)

摘要:本文介紹了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的教學形式、實驗教學和考核方式,將該校與我校在教學形式、學生的參與程度、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反思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提出了提高我國“計算機網絡”教學的一些建議,以期國內同行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計算機教育;教學方式;實驗教學;反思係統

我於2007年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信息技術係計算機教育研究小組(UPCERG)訪問學習,該小組的教師既從事計算機專業教學,又從事計算機教育研究。訪問期間,除了參加研究小組的科研項目之外,我還旁聽了“計算機網絡”、“計算機係統安全”及“計算機教育研究”等幾門課程。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及與任課教師和學生交流,特別是與同濟大學軟件

學院部分交換生之間的交流,我對該大學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有了直觀感受,在此介紹給大家,或許值得國內相關教師借鑒[1]。

1教學環境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坐落於烏普薩拉市內,位於首都斯德哥爾摩北部74公裏處。該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國際研究型大學,創立於1477年,是北歐最古老的大學。8位“諾貝爾獎”得主使學校聞名於世,是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大學之一。學校現有7個學院,150個係,每年開設約50種初級學位(學士)課程,45種碩士學位課程及2000多門專業課程,學生約有4萬名,一半是全日製學生,其中

有2500名研究生(在瑞典特指博士研究生)。烏普薩拉大學擁有約6000名員工,約4000人是教師/研究人員。

烏普薩拉大學每學年分為兩學期:秋期與春期。每學期又分為兩個階段(period),每階段大約兩個半月,一般本科生或碩士生在每階段可選擇兩門課程,實行學分製。全日製學習期限從2年~5年不等。

烏普薩拉大學環境優美,每幢建築物內部都充滿人文氣息,寬敞的走廊上安放著各種桌椅,教室旁有休息間,地下室有咖啡館。學生三三兩兩地一邊吃東西一邊討論問題,營造出濃厚的大學學術氣息,滲透出大學特有的文化韻味。烏普薩拉大學擁有非常完善的計算機網絡,已經實現了“校園一號通”,當你注冊為學校的學生、教師或其他職員時,將會獲得一個學校的賬號,供你在網絡上登錄學校的網站,享受學校提供的服務,特別是圖書服務、電子期刊查詢等[2]。無論學生注冊、選擇課程、挑選教師、提交作業、考試登記等,均在網上完成。學校的計算機房全天開放給學生使用,學生使用門卡即可進入實驗室,調試程序、完成課程作業或打印資料,隨時方便地完成自己的學業。

2 “計算機網絡”教學

2.1課程介紹

“計算機網絡”課程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計算機網絡Ⅰ、計算機網絡Ⅱ和計算機網絡Ⅲ,分在三個階段教學,具體可參考網站http://www.it.uu.se/edu/aboutcourses。計算機網絡I是網絡基礎知識,講述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原理、協議與應用,類似於我國的計算機網絡課程,但教學內容要比國內更廣泛一些,部分內容更深入一些。教學使用的教材是James Kurose和Keith Ross編著的《計算機網絡:自頂向下方法》第四版。計算機網絡Ⅱ是高級計算機網絡,主要內容涉及網絡高層協議(如WWW、SMTP、IPV6、VAT等),網絡性能分析,Qos管理,高效協議實現等。學生學習後要具有閱讀計算機網絡領域專業文獻的能力,能夠分析網絡性能和構建網絡的換代方案。這門課程沒有指定教材,教師在課程網站中列出學生應該閱讀的文獻和教學課件。計算機網絡Ⅲ是無線和移動網絡(Wireless and mobile),是一門高級課程,針對高年級學生或攻讀碩士學位的學生開設,必須有計算機網絡Ⅰ和計算機網絡Ⅱ做基礎。教材為Jochen Schiller和Addison-Wesley編著的《Mobile Communications 第二版(2003)》,但教師隻用其中30%~50%的內容,再結合一些最新的研究文獻。

2.2教學形式

該校“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形式多種多樣,包括講授、研討課(Seminar)、項目與演示、論文講解與挑錯等。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教師可采用不同的組合形式,這裏以計算機網絡Ⅲ為例介紹課程的教學方法。2007年秋期課程開始於10月27日,結束於12月17日,該課程主要內容為無線網絡和移動通信。

該課程的講授課時隻有20課時,老師課堂上的講授較少,除了基本知識之外,老師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即重在加強方法的傳授。在課堂上,學生有疑問時可以隨時舉手示意,打斷老師的講授,老師會及時停下與學生交流,課堂氛圍非常活躍,師生互動性非常強。上課前,老師會指定學生提前閱讀要講授的部分及一些反映該領域最新進展的研究文章,因此學生上課前的閱讀量非常大。課堂講解時,學生要隨時與教師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請教不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