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創造能力的高級訓練(2 / 2)

培養寶寶的發散思維(34~36個月)

訓練三十七:讓寶寶自己講故事

訓練目的:讓寶寶發揮他的創造力,自己講故事。

方法:媽媽拿來新買的故事畫冊先給寶寶講一講書中的故事,如《木偶奇遇記》。媽媽講完後,讓寶寶自己照著故事畫冊也來講這個故事。寶寶在講的過程中會發現一些圖畫中媽媽沒有注意到的細節,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寶寶一邊講一邊會產生很多思考,如講到匹諾曹的鼻子因為說謊而變長時,他會問媽媽:“說謊話,鼻子真的會變長嗎?”這時,媽媽可以告訴他:“說謊話雖然不會真的讓鼻子變長,但是它會讓我們失去朋友,這比鼻子變長更可怕呢。”

小提示: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教育寶寶,是聰明的父母要掌握的好方法。

訓練三十八:讓寶寶成為故事的主角

訓練目的:讓寶寶自己編故事。

方法:在讓寶寶自己編故事前,父母可以先給寶寶講一個“呆呆上幼兒園”的故事,開始不必讓寶寶知道故事裏的“呆呆”就是他自己,但隨著情節的延伸,源於自己生活的故事內容會令他恍然大悟:原來,這是我的故事。這樣的興奮會促使寶寶的創造力得到發揮,漸漸的,他不再滿足隻是被父母講進故事了,於是他開始自己編故事,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來編故事。也許一開始寶寶編的故事隻是一些支離破碎的字句,但父母要耐心地幫助他,細心地嗬護他的創造力的發展。

小提示:在寶寶講完故事,父母還可以讓寶寶寫出來或畫出來。

小結:創造力是一個人智力水平的綜合體現,有創造力的人才能在社會生活中遊刃有餘。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隻要我們在教育中,注意誘導,並放手讓兒童實踐探索,就會培養出創造能力,使兒童最終成為出類拔萃的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嬰幼兒期的寶寶好奇心強,敢想、敢做、敢問,這都是他們生來就具備的內在創作動力。爸爸媽媽應注意發現寶寶的創造力萌芽,保護他們最原始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使他們的創造性得以持續的發展。

課後總結

寶寶的智慧來自父母的努力

家庭早期教育與學校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作為寶寶的啟蒙教育者,媽媽雖然每天跟寶寶在一起,卻很難有整塊的、專門的時間來教育寶寶。幸運的是,我們已經了解了早期教育的八個智能發展領域以及寶寶成長各階段的教育重點,這使家庭早教有了明確的方向和具體目標。對父母來說,此時的關鍵是如何去發現教育的契機,並抓住機會要靈活運用本書中所講的各項訓練項目和各種訓練遊戲,為寶寶提供更多發展的空間。

日常教育中要注意這些原則:

首先,媽媽要用心引導,創造適合寶寶生長發育的生活環境。寶寶各項能力的成長都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在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成長特點,生活中父母要在寶寶能力發展的關鍵期為其提供適合的環境刺激。這就要求媽媽要有一雙慧眼,要善於發現寶寶的興趣所在以及能力發展狀況。同時,媽媽還有要足夠的熱情、耐心以及平和的心態,逐步地引導寶寶健康向上的成長。

其次,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不可取。人的個體發展與其他生物的進化有著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一切都要遵循特定的自然規律。寶寶各項能力的發展一定是建立在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的。因此,無論哪方麵的智能訓練都需要寶寶的自主配合,尊重寶寶的意願既是訓練基礎,也是訓練原則。拔苗助長的訓練方式不但達不到媽媽想要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寶寶反感,給寶寶的生長發育帶來負麵影響。

最後,對寶寶的訓練要善於把握時機,隨時隨地進行。家庭早教不需要像學校教育那樣係統,它可以采用靈活的教育方式。本書中介紹的各種訓練和遊戲適合在日常生活中結合具體情境隨時隨地的靈活應用。遊戲加生活是早期教育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最根本的教育原則。日常生活中見縫插針,對各種訓練方法靈活應用,家庭早教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早期教育效能的高低,取決於能否及時發現早教契機並把握機遇對寶寶進行準確而適度的訓練,這與爸爸、媽媽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希望本書的內容可以幫助新爸爸、新媽媽將自己的努力付出進一步升華,最終順利的實現把孩子教育好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