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何為忠誠(1 / 2)

陳叔達這話,馬上就讓很多人都看過來了。剛才陳叔達的話,十分大聲,顯然吸引力很多人的關注。這裏可是皇宮,人來人往的,朝廷的三省六部都在這裏,陳叔達的話馬上引起了關注。而這個直接扣上了一個“不忠”的帽子,這個帽子不可謂不大。古代一直都講究忠誠,講究臣子對皇帝的忠誠,而不忠的臣子一般都是被稱之為亂臣賊子,都是要被“人人得而誅之”的。而現在有人被扣上了一個“不忠”的帽子,大家都要看看這個孫明怎麼回答。

“敢問陳侍中,何為忠誠?”孫明反問。

“忠誠就是對皇上對朝廷不欺騙,不背叛!”陳叔達義正言辭的說道。

可是孫明再次說:“陳侍中,那你是怎麼加入我們大唐的呢?”

陳叔達馬上臉色發青,因為孫明這個是再次直接指出來了,他是一個“貳臣”。當年陳叔達是南陳的官員,後來南陳滅亡的時候加入了隋朝,成了隋朝的官員。之後,皇帝李淵造反之後,他再次投靠了唐朝,現在更是成了唐朝的宰相。如果要說忠誠,不背叛,這個陳叔達也絕對做不到。既然自己做不到,可是居然拿這個理由來駁斥孫明,這個顯然是站不住腳的。陳叔達臉蛋抽搐,因為孫明已經揭開了他的瘡疤,令他非常的痛苦。不過,接下來孫明的話讓他終於鬆了一口氣。

“我認為,忠誠其實也就是恪盡職守。忠誠,應該也就是盡職盡責。自己職位是什麼,那就要努力做好職位的職責,這個恪盡職守就是最大的忠誠。當年陳侍中既然是郡守,那自然要有維護好百姓的職責,有讓百姓享受太平的職責。所以,陳侍中為了保護百姓而順應天意投靠我大唐,不負百姓不負職責,這個也就是最大的忠誠!”孫明說道。

陳叔達鬆了一口氣,因為孫明這話就代表了孫明替他找到了投靠大唐的合法依據。這樣,陳叔達投靠大唐,不再是什麼貳臣,而是為了百姓的安生而順應天命的投靠大唐。而且,這個是盡到了自己的職責,這個就是莫大的忠誠。而孫明這個理由,也就是把忠誠和恪盡職守聯係到了一起,等於是為陳叔達的行為洗地了。

“對,盡忠職守,就是最大的忠誠!”陳叔達說道。

可是孫明卻說:“那我如此編寫史書,那也就是盡忠職守,何為不忠的說法呢?”

接著,孫明繼續說:“作為一個史官,應該保持中立,而不應該帶有偏向。我既然要修纂大運河,那自然不但要把大運河的壞處寫上,而且也要寫上大運河帶來的好處。雖然大運河在隋朝時候是苛政,可是他到了我大唐,可就是足以成為一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善政。我們作為史官,必須要把一切都寫上,不能夠故意漏寫。不然,那就是對我們後人不負責,就不是一個盡忠職守的史官。如果不能夠盡忠職守,那我不就是對大唐的不忠了嗎?所以,我把一切都寫上,把好處和壞處都寫上,那才是對大唐最大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