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的創業團隊逐漸構建起來了。這個團隊除了有林斌、黎萬強、洪鋒,還有30歲就成為微軟工程院工程總監的黃江吉、原摩托羅拉北京研發中心高級總監周光平、原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係主任劉德。雷軍說,這是一支“優秀得以至於不知道該拿來幹什麼”的豪華團隊。
2010年4月6日,在北京海澱區保福寺橋邊的銀穀大廈807室,小米公司正式創立。
“我有過幾次創業的經曆,所以我創辦小米公司的時候,很多同事擔心我幹一段時間後又去幹別的事情去了,因此我跟他們保證說小米是自己的最後一家公司:首先,這件事情足夠大;其次,如果能把小米做成功,這一生已經是精彩紛呈,不再需要別的東西了,所以說創辦小米對我來說足夠了。不過,我也提醒自己要聚焦,認認真真地把小米做好。”雷軍說。
在小米公司40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裏,開始隻有七八個人,有些空蕩蕩的。開業日,黎萬強的父親一大早就起來給他們熬了一鍋小米粥,上午10點時送到辦公室。雷軍表示:“我們唯一的儀式就是一起喝了碗小米粥,然後就開始上班了。”
後來黎萬強說:“當年煮小米粥的電飯鍋,我讓我老爸收藏好了。”雷軍在微博上調侃說:“那是小米的文物,一定要保管好!”
小米公司早期的員工中有一個女研究生,“她把自家的股票全賣了,給同事群發了一封郵件,說把嫁妝錢都拿出來了,從此就嫁給小米了”。
公司為什麼叫小米?起名時,有人提議叫“大米”。劉芹說:“現在用戶不喜歡高大全,就叫‘小米’吧!”
雷軍後來闡釋說,“首先,小米的拚音是mi,是Mobile Internet的縮寫,小米要做移動互聯網;其次,mi也是Mission Impossible的縮寫,小米要完成不能完成的任務;最後,‘小米’這個名字親切可愛。你周圍有人叫小米嗎?”小米公司的多數會議室也起了與米有關的名字,如“香米”、“紅米”。
雷軍希望小米手機靠口碑效應贏得市場,認為口碑效應的核心是超越預期。他在博文中曾以海底撈為例來做說明,“海底撈就真的比五星級餐館好嗎?一去那裏亂糟糟的,真的好嗎?很多人說口碑就是好,口碑就是因為便宜。我要告訴大家,其實不是的,口碑的真諦是超越用戶的期望值。因為海底撈都開在很一般的地方,當我們走進去的時候,它的服務超越了我們所有人的期望值,我們覺得好。當我們去五星級餐館時我們期望值很高,怎麼可能超越呢。我去了一次據說是全球最好的迪拜帆船酒店,一走進去金碧輝煌,但是我覺得無比失望,怎麼這麼土啊!其實它是不錯的,隻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了。”
“人若無名便可專心練劍。”雷軍在小米創業初期,強調要保密,保持低調。他說一旦大家知道是雷軍在做,期望值就會高,他希望用戶認為“就是張三、王五做的,甚至沒有名字的人做的”。
他後來開玩笑說:“我們為什麼一直很低調?因為我們當時就想好了,事情如果做成了那最好不過。萬一做不成,我們就說自己從來沒做過!”
福島核電危機後的商旅
“福島核泄露事故後,我們去日本拜訪夏普。在我們搭乘的那個航班上,空服人員比乘客還多。乘客總共就不到10人,其中就有我們3個人。”雷軍回憶。
2011年3月11日13時46分,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9.0級地震並引發海嘯,在距震中不遠的沿岸地區,巨大的海浪卷走汽車並摧毀了房屋。隨後,讓世人更加惶恐的一幕發生了,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因地震自動停止運行,喪失了冷卻功能,最終出現了核泄漏。許多人都在擔心切爾諾貝利核危機重演,一些旅居東京的外國人由於擔心自身以及家人的安全而撤離日本。
福島核泄露事故後兩周左右,雷軍、劉德等人前往日本,旨在與夏普就小米手機獲得對方的屏幕供應進行談判。雷軍承認對當時的核電事故“還是有些擔心。不過做成手機的願望更大,也就豁出去了”。
抵達夏普總部,雷軍發現整棟大樓空蕩蕩的。而以前去夏普拜訪時,有一堆廠家在那排隊,而那一天去拜訪的隻有雷軍他們一行3人。
“此刻來訪,夏普很感動,但在商言商,起初談判並不順利。一個從來沒做過手機的公司隻能講未來。講著講著,連我們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劉德回憶。
“有人以為做手機就是從夏普拿屏,從高通拿芯片,然後像當年組裝電腦那樣,在家裏一攢。其實哪有那麼簡單。”雷軍說,“先不考慮信號、性能、耗電等各種指標。單是為了保證屏幕不易被摔碎,研發中我們都要用高速攝像機拍攝不同的摔法,從力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再調整結構設計。這樣的細節講八天八夜也講不完。”
其實從手機原材料供應商處采購零部件也不容易。雷軍起初沒有料到與供應商打交道是如此複雜,“這些東西頂多是產能問題,我花錢買還不行嗎?我出價高一點來買還不行嗎?”但問題沒有這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