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基本理財能力培養(8)(2 / 2)

滋生擺闊氣,互相攀比的壞毛病有的學生有了錢就到餐館大吃一頓,更有甚者,家長請孩子的同學聚會,到飯店又吃又喝又唱。請客送禮,講排場,擺闊氣,進而互相攀比,從而滋長孩子享樂的壞毛病。

孩子亂花錢不利於其身心健康發展孩子手中有了錢不會合理支配、正確使用時,往往會導致盲目的亂花錢。有的到街頭小攤上買不幹不淨的食品,有的到娛樂廳玩遊戲機,有的到錄像廳看不適合孩子觀看的錄像片,受到不健康思想和不良行為的影響,使孩子變壞,走入歧途。

影響事業心和責任感的培養如果孩子把錢看得太重,掉到錢眼裏,就會胸無大誌、眼光短淺,缺乏事業心和責任感,就會忘記人民的希望,祖國的前途,成為一個碌碌無為的人。

總之,用金錢刺激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會危害孩子的身心,腐朽孩子的心靈,應該予以杜絕。應該用正確的方法,激勵孩子學習的熱情,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理財教育的嚴重不足

孩子知道用錢,並非過錯。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在3歲左右便有自我意識和模仿能力,產生“我能做”的獨立念頭。5歲的兒童用錢買東西並不鮮見。

有些早熟的兒童還會安排用錢計劃。有個6歲小孩向母親要3元錢,母親問他為什麼隻要3元?孩子回答:“一塊錢坐三輪車。兩塊錢買兩隻冰棍,我和同學一人一支。”儼然像個小大人。

西方教育專家認為,兒童應從3歲開始經濟意識教育,主要教理財知識,並製訂了年齡階段教育計劃:

3歲:辨認錢幣,認識幣值、紙幣和硬幣。

4歲: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如畫筆、泡泡糖、小玩具、小食品。最好有家長在場,以防商家哄騙小孩。

5歲:弄明白錢是怎樣來的,是勞動得到的報酬。並正確進行錢貨交換活動。

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用攢錢器具,培養“自己的錢”意識。

7歲:能觀看商品價格標簽,並和自己的錢比較,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

8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並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如賣報、給鄰居買小物件獲得報酬。

9歲:可製定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家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

10歲:懂得節約零錢,在必要時可購買較貴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車等。

11歲:學習評價商業廣告,從中發現價廉物美的商品,並有打折、優惠的概念。

12歲:懂得珍惜錢,知道來之不易,有節約觀念。

12歲以後,則完全可以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

由上述計劃可看到,西方社會對兒童的經濟意識教育比較看重,這與西方社會商品經濟發達有關。從以上計劃中,我們可得到幾點啟發。

①錢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兒童的觀察能力很強,對錢產生的興趣早於其它事物,因為錢能給兒童帶來直接的好處和利益。家長隻要帶兒童逛幾次商店,錢的用處便牢牢樹立在兒童心中。

②錢的知識與道德教育有緊密聯係。孩子懂得錢應該經過勞動賺得後,便產生愛惜錢的心理,引起儲蓄行為,避免浪費。我國當前某些學校學生對錢毫不珍惜,任意揮霍浪費,與缺乏理財教育有關。據報道,武漢小學生流行收集《水滸》人物套畫,這種畫在幹脆麵裏,每袋隻有一張,很多孩子為集畫,用錢買上108袋幹脆麵,取出人物畫,扔掉幹脆麵,浪費驚人,完全沒有愛惜錢的意識。

③懂得節約錢,計劃開支,是很好的習慣。將來長大後,有助於從事財會經濟工作。知道自己掙錢,培養獨立精神。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洛克菲勒在童年時代,祖父每周給他10美分零用錢,到周末檢查,是否增加?迫使小洛克菲勒街頭賣報,養成勞動賺錢的觀念。

今天看來,小洛克菲勒的童年不僅對他日後成為商業巨頭有很大意義,而且對我國兒童的經濟教育也有借鑒意義。

④通過理財教育,了解商品社會。培養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打破傳統觀念對理財教育的束縛,轉變思想,為將來學生進入社會作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