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在Ticking time板塊教學中的應用
教海探航
作者:陳良
伴隨著《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出爐,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也撩開了神秘的麵紗。對於教材中新增的Ticking time板塊,如何有效地開展教學,必將又是一個探索——討論——進步的過程。我聯係“思維導圖”(Mind Map),簡要闡述自己對這一板塊的教學設想。
一、Ticking time板塊與思維導圖的聯係
Mind Map是一種畫,但是這種畫與傳統意義上的繪畫截然不同,無需高超的繪畫基本功,隻需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借助發散性的線條、符號、文字等表現出來,可以幫助理解、記憶。
Ticking time是自我評價板塊。通過自我評價,引導學生了解自己對本單元所學主要內容的掌握情況,反思和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體驗進步與成功。可以這麼說,Ticking time板塊必定要放在一單元的最後一課時進行教學,也必定要在回顧本單元所有學習內容之後進行教學。
不難發現,教材一單元的內容都是圍繞一個話題展開的,因此,Ticking time板塊教學,必將圍繞本單元的話題(思維導圖的中心),然後對該話題的各個層麵(圍繞中心進行發散)進行逐個回顧、檢查。這種圍繞中心發散出來的自然結構,能有效幫助學生回顧本單元所學知識(知其然),還能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知其所以然),更能引導學生發現知識的延伸(知其未盡然)。如果教師在期末將每個單元的思維導圖整理成冊,可以方便學生對於整冊教學內容的把握。
二、我的教學設想
思維導圖就是一個新生事物,教師在開始的1-2個單元,可以設計完整的“單元思維導圖”,給學生直觀的感知和示範,為學生自己動手製作以後的單元思維導圖打下基礎。下麵筆者就結合Unit 1 Hello!中的Ticking time板塊,簡要闡述自己的教學思路。
步驟一,教師滲透“單元思維導圖”的繪製方法。
1.談話導入,引出話題——完成思維導圖中心。
當本單元教學結束之後,要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回顧。單元話題就是思維導圖的中心,下麵的教學就是圍繞該中心進行的深層次的回顧和思考。
2.拋出問題,逐個解決——完成思維導圖整體。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打招呼以及4個字母的教學。思維導圖一方麵可以幫助學生全麵地回顧所學內容,另一方麵還可以留白,引領學生進行思考。比如: “介紹自己”是下一單元的教學內容之一,本單元可以帶領孩子們在模仿小貓和小老鼠“介紹自己”的話語中思考“你會介紹自己嗎”,為下一單元做很好的鋪墊。
3.整體觀察,檢查評價——口頭表達思維導圖。
在整個單元思維導圖完成之後,可以將學生按自然座位分成學習小組,小組內學生對照思維導圖,逐個進行口頭闡述(老師可以先作示範),同組其他學生進行評價,然後學生個體進行自我評價。
(繪製思維導圖有專門的繪製軟件Mind Manager,上圖是筆者第一單元的設計稿,僅供參考。)
步驟二,教師給出提示,帶領學生共同完成“單元思維導圖”。
教學完一兩個單元後,教師不必要給出完整的思維導圖了,可采用“扶放結合”的辦法,給出一些提示,讓學生來補充。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單元思維導圖後,可當場進行檢查評價。對於評價結果不滿意的學生,可以抽時間再進行一次口頭檢查評價。
步驟三,複習結束後,學生自己完成“單元思維導圖”,並進行交流、評價。
完成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學生自己回顧所學知識的過程,更是發現問題的過程。學生介紹作品的過程,就是實現自我檢查、自我評價的過程。
綜上所述,應該不難發現,教給學生思維導圖,其實就是教給一種學習方法、一種學習策略。它能有效幫助學生梳理所學內容、理解所學知識,還有助於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可持續學習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