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能防止小兒成為HBsAg慢性攜帶者,有效率75%~90%。乙型肝炎疫苗用於阻斷母嬰傳播不僅有效防止乙型肝炎病毒(HBV)血症,且可杜絕HBV感染。
注射疫苗者HBV標誌必須陰性,如HBV標誌陽性,則表明已有過HBV感染,接種疫苗意義不大。注射疫苗前後2周內禁作其它預防接種,以免有幹擾。發熱或患有急性傳染病應暫緩注射。
[2]甲型肝炎減毒活疫苗
本品係甲肝病毒減毒株,經二倍體細胞培育製成,用於預防甲型肝炎,本品為凍幹粉針劑,製品溶化後變為桔紅色。如有變黃、紫、混濁;有搖不散的沉澱;異物或安瓿有裂紋者,均不可使用。另外,患嚴重腹瀉,有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者禁用;注射丙種球蛋白者,應間隔1個月以上才能接種此疫苗。
[3]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
本品係將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減毒株接種雞胚細胞,經培育、收獲病毒液後凍幹製成。為乳酪色疏鬆體,溶解後呈澄明桔紅色液體,用於預防流行性腮腺炎。主要接種對象為8個月以上的腮腺炎易感者。
注射後局部一般無反應,在注射後6~10天時,少數要可能發熱,一般不超過2天。注射時發現凍幹疫苗變紅或溶解後混濁者,均不可使用,安瓿打封後,疫苗應在1小時內間隔1個月以上再進行。
[4]人用狂犬病疫苗
人用狂犬病疫苗是最古老的疫苗之一,但過去一直沿用山湧羊腦疫苗,由於接種針次多,反應重,自1980年起全國開始使用地鼠腎細胞組織培養佐劑疫苗,目前已取代羊腦疫苗。組織培養疫苗接種針次少,反應輕,效果也較理想。
人用狂犬疫苗為滅活疫苗,分為佐劑疫苗、佐劑濃縮疫苗和凍幹濃縮疫苗三種,我國使用的主要是後兩種。
接種對象主要是被瘋犬、貓或可疑瘋動物咬傷或抓傷者,應立即接種疫苗。嚴重咬傷,如頭、麵、頸、手指及多部位(3處以上),傷口者,除接種狂犬疫苗外,還應及時注射抗狂犬病血清。
目前國內規定,對瘋動物或可疑瘋動物咬傷後,應立即注射疫苗,應在第3、7、14、30天各再注射l針,每次肌肉注射2.0毫升。注射5針為全程。
如為嚴重咬傷者,可用10針作全程注射,即被咬後第0、1、2、3、4、5、10、14、30、90天各注射1針。
如同時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應在第一次接種後的第40、50天各再注射1針。
如接種後的6個月內,再次被瘋(可疑)動物咬傷、抓傷,可再注射3針,即接種1針後的7、14天各再注射1針;如前次免疫已超過6個月,應重新接第0、3、7、14、30天的程序各再注射1針。
附:
抗狂犬病血清
抗狂犬病血清是用於預防狂犬病特異性被動免疫製劑。它是由狂犬病病毒免疫的馬血清,經精製而成的一種免疫球蛋白。人被瘋動物咬傷後,在72小時內使用,可有效地中和侵人機體的遊離病毒,防止病毒自傷口擴散而感染周圍的正常細胞,從而延長狂犬病的潛伏期,給疫苗免疫後抗體生成贏得時間,提高防病效果。
抗狂犬病血清的應用越早越好,最好在被咬傷後的48小時內使用,使用劑量按每公斤體重40u計算。
抗狂犬病血清的應用劑量要一次足量,不得多次使用,以防過敏。
抗狂犬病血清的注射時間,可在疫苗開始接種之前,也可與狂犬苗同時接種。
凡應用抗狂犬血清又同時接種疫苗者,都應在疫苗全程接種後再進行1針的加強免疫。一般在最後1次疫苗接種完成後的1~2個月進行。
應用抗狂犬病血清前,必須先作過敏試驗,陰性反應者可予接種;陽性反應者須用脫敏方法注射。
常見症狀
1.啼哭
幾乎可以認為,啼哭是嬰兒最常見的一種現象,但並不是所有啼哭都是具有相同的含義,有的啼哭是嬰兒的一種本能反應,屬於生理性;有的啼哭是因為嬰兒有病,感到身體不適而引起,屬於病理性的;是屬於生理性的還是屬於病理性的,必須注意觀察啼哭的性質、時間、伴隨症狀。
(1)疾病特點
生理性啼哭,一般哭聲強度不大,比較婉轉有力,持續時間不長,但節奏規律,初起時哭聲不太緊迫,漸漸哭聲會加劇;一旦家長抱起或滿足他的需求,或者為他去除潮濕的尿布,往往能逐漸停止。但病理性啼哭卻是長時間劇烈啼哭,哭聲尖銳刺耳,節奏不規律並伴有煩燥不安,頭向背後仰,甚至麵色蒼白,也有哭的嘶啞無力。
(2)不舒服時的啼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