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應注意,有時嬰兒饑餓時也會啼哭,這時應哺乳或喂食物;有的嬰兒撒尿拉屎也會啼哭,這時就應立即換尿布。如果不是以上原因,而是由於疾病引起的啼哭,就應及時診治。如果嬰兒哭得厲害或哭得時間過長,則應將嬰兒抱起,輕輕拍打背部,使之安靜下來。
37.嬰兒學爬
嬰兒6個月以後就開始學爬,但有的父母不讓嬰兒學爬,主要是擔心在學爬時大人看護不周孩子摔下床,摔壞了嬰兒,同時學爬又髒。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爬是嬰兒運動發育的一個過程,孩子學會爬行,四肢的運動功能和全身的協調能力會得到充分的發展。孩子通過爬行,拓寬了視野,對外界事物接觸得更多,有利於促進感知覺的發育,進而促進嬰兒大腦的發育和智力發展。一般來講,會爬的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他(她)的運動協調能力和對外界事物的反應能力,比不會爬的孩子好得多。
國際知名的一些醫學專家們在研究醫治腦性癱瘓病人的過程中發現,“爬行”對腦的發育有極重要的意義。他們在治療腦損傷性啞和說話困難的患兒時,用以“爬”為主的治療方法,結果表明,爬得越好,走得越好,學說話也越快,學東西和看、讀的能力也越強。有些兒童出現閱讀困難,多是因嬰幼兒時期缺乏爬的環境和訓練引起的。
所以,應提倡讓孩子在自然發育過程中學習爬行,不可因為怕髒、怕摔而讓孩子失去爬的機會。
38.不能讓嬰兒過早學坐
嬰兒期的骨骼很柔軟,肌肉也軟弱無力。小兒出生6個月以前,嬰兒的脊柱和背部肌肉均缺乏支持的能力。一般嬰兒在7個月時才能獨自坐穩。有的父母過早讓小兒學坐,有的甚至用被把小兒圍起來長時間久坐,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因為這樣做可引起小兒脊柱變形,容易發生駝背或脊柱側彎、雞胸脯等畸形。
根據嬰兒生長發育的特點,5~6個月,大人可讓他(她)練習翻身,7~8個月就可以學坐,但不能坐的時間過長,每次5分鍾,每日2~3次為宜。隨著嬰兒的長大,坐的時間和次數可逐漸延長。
39.不能讓小兒過早地學走路
有些年輕的父母,育兒心切,總想盡早讓小兒學會走路,於是,當嬰兒出生7~8個月就讓其學走路。一般來講,過早地讓嬰兒行走,對他(她)的身體生長發育是很不利的。應該按嬰兒發育生長的規律,適時的對其進行相應的訓練。
在正常情況下,6個月的孩子,可以自行翻身,自己能稍坐一會兒,大人扶著腋下有邁步的動作;到7個月時,小兒開始會爬行;8個月時小兒爬行已較靈活;9~10個月的小兒逐步會站立,扶著東西可蹣珊地走步;到1歲時可以獨立走步。有的小兒運動功能的發育可能比以上規律稍早些或稍晚些。為了嬰兒的健康成長,不要過早地學走路。嬰兒時期的生理特點,骨骼中的膠質多,鈣質少,骨骼柔軟,容易變形,尤其是下肢肌肉和保持足弓的小肌肉群發育還不完整。如果過早地讓小兒學走路,身體的重量必然會加重脊柱和下肢的負擔,時間長了容易使脊柱和下肢變形,形成駝背、“X”型腿和“O”型腿,影響了體型的健美,還容易形成扁平足。
父母一定要根據嬰兒的生長發育規律和發育情況,適當掌握嬰兒的走路時間,切不要操之過急。
40.嬰兒出牙晚的補鈣
嬰兒牙齒從無到有,出牙時間的早晚及出牙的順序,都是做父母非常關心的事,因為這是評價小兒生長發育狀況的一個指標。
健康的嬰兒,一般在出生後六七個月就開始出牙。有些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八九個月還沒出牙,心裏非常著急,認為孩子可能缺鈣,牙才長不出來。於是,有些家長就給孩子服魚肝油和鈣粉,並且加量地服用。這種做法是不妥的,往往有損孩子的健康。僅僅根據小兒出牙時間的早晚,並不能斷定是否缺鈣。即使是缺鈣引起出牙晚,也不能盲目補鈣,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如果家長擅自給嬰兒大量服用魚肝油、維生素D、注射鈣劑,很容易引起中毒,給孩子帶來痛苦。
小兒出牙早晚主要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有的小兒出生後第4個月就開始出牙,也有的孩子要到10個月才萌出乳牙。假如10個月以後乳牙仍未萌出,也不必緊張,隻要孩子身體健康沒有其他毛病,晚到1周歲時出第1顆乳牙也沒關係,隻要注意喂養,合理又及時添加輔助食品,多曬太陽,嬰兒的牙齒會自然長出來的。如果孩子不出牙,並伴有其他異常時,可去醫院檢查治療,切不可濫用魚肝油等藥物。
41.少抱嬰兒
有的年輕父母看到小寶寶就愛不釋手,經常抱著孩子,嬰兒睡著了也不肯放下。殊不知,多抱孩子,對孩子的正常發育有很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