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輝煌與否極泰來
民航運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由人工操作向自動飛行演變的曆史。在不同的曆史階段中,首先上演的是以波音飛機係列為代表的美國民航飛行文化;當前的主基調則是以空客飛機係列為代表的歐洲民航飛行文化。
起源於二戰勝利之後的美國民航飛行文化,深深地紮根於美國本土的資源和環境,並由此走向世界。在美國,不僅是民用飛機的研發直接得益於豐碩的軍機成果、充沛的人力和物力資源。正如機長薩倫伯格所述,美國航空公司的飛行員,包括他本人,大多有在美軍飛行甚至是作戰部隊服役的紮實基礎。軍用飛行文化一直注重飛行技能的持續磨礪,這是一種基於求生之道的精湛技藝。
上世紀50年代以來,波音飛機之所以能夠在全球範圍內穩健發展,無形之中,得益於波音公司堅持自己的技術路線,即美國式的飛行精英文化。畢竟,多數國家的民航運輸發展曆程大體相仿,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民航運輸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扮演著小眾化的高端服務角色。在這種小眾化高端業務中,“精英”是核心詞彙。
上世紀70年代末,空客公司成立。這時東西陣營的冷戰即將結束,國際社會出現了大和解的端倪,空客公司預見到民航發展即將跨上全球化的新台階,因此通過應用自動化技術的一係列機型,奮筆疾書民航飛行的大眾文化。
通過30年的努力,空客公司從一個無名小卒成長為國際航空裝備供應商的霸主。通過自動化,顯著降低了運行現代民航機的門檻。包括中國在內,在民航運輸走向平民化的普及進程中,發展中國家的民航業迅速崛起。
飛行自動化是民航運輸業的必由之路,民航飛行文化越來越強調遵守操作程序,以適應民航機的自動化操作需求。問題在於,包括中國在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通過傳統的飛行員培養途徑來獲得飛行技能,而是直接由航空公司招募。航空公司把他們送到航校,通過小飛機的實際飛行,學習和累計獲得駕駛執照所需的最低技能和最低飛行小時,結業後返回航空公司,直接到公司計劃要飛的大型飛機的模擬器上訓練,合格後,加入該公司航班運營。
可以看出,在整個過程中,這類學員無法經曆上述那些老機長的成長路線。那些老飛行員從滑翔機學起,通過初級、高級教練機等多級訓練,進入航空公司後,還要從經典的手控飛機飛起,一步一步地,飛到現代的大型飛機。無論是波蘭的烏羅納,還是美國的薩倫伯格,目前,仍然是當地滑翔機俱樂部的活躍分子。閑暇之時,他們仍然喜歡駕駛滑翔機在空中自由翱翔,不斷錘煉他們對飛行的基本感知。“烏羅納”這個名字在波蘭語裏就是“飛鴉”的意思,烏羅納也笑稱,飛行已成為自己的一種本能。
當代學員的飛行小時同樣可以累計起來,但是他們的飛行小時含金量直線下降。在航空公司的航班帶飛實踐中,為了避免出現不安全事件,也是對旅客安全負責,帶飛教員很少讓學員獨立思考,更不要說讓他們獨立操作了。所以說,當代學員的閱曆不夠完整,成長過程存在著營養不良的情況,他們所缺乏的營養不是教科書的理論和飛行模擬器的課程,而是實際手控操作才能提煉的維生素。最近的飛行事故一再證明,在高度自動化的飛機出現意外時,這些最基本的手動技能,仍然堪稱保障飛行安全的最後防線。
一些有見識的航空公司通過飛行培訓強化課程對此進行彌補,但效果十分有限。航空公司所進行的強化培訓受限於所經營的飛機機型,況且深受飛機供應商的影響,很少能達到磨礪飛行功底的效果。
例如,如何應對失速操作是一項飛行基本功,但是空客飛機的飛行員無法得到基於迎角數據的操縱訓練,空客飛機的儀表顯示設計中缺乏迎角顯示功能這一項。AF447航班事件發生後,一些空客飛機的飛行員認為,這類基於原始參數進行手動操作的技能一旦缺失,對於一名飛行員來說,是切膚之痛。
最後,培訓力度取決於該公司的運行情況,包括飛行人員資源、航班密度和財務狀況等諸多因素。
飛行自動化正在嚴重腐蝕飛行人員的基本技能,尤其是對飛行的基本感知和直覺。飛行員的功夫正在被飛行標準化所秒殺。遺憾的是,直到“飛行失控”這一早期殺手再現江湖,成為現代飛行的事故首因,這一觀點才逐步得到國際航空業界的認知。
提出的解決方案可以林林總總,但是,問題的根本症結在於,高度自動化的飛機已成為航空公司的主流機型,單一化機型更是中小航空公司降低運行成本的基本做法。現實環境中,越來越缺乏“成熟”飛行員所需要的那種經過多方磨練的養成條件。老一代飛行員不可避免地逐步退出飛行舞台,民航飛行安全也不可避免地麵臨新的課題。每當媒體報道航空公司歡送一位老飛行員光榮退役,讀者的心底或許就會增加一層淡淡的憂慮。
雖然各國民航業的發展階段有所差異,但是,這個問題全麵浮現之時,從現在起,大致可展望到20年之後。到那時,現有的傳統飛行員基本退役完畢,而由於民航飛行隊伍的不斷擴張,軍方輸送的飛行精英比例越來越少,直至下降到微不足道的程度。屆時,在這個20年左右的時間周期內,也許會有飛機供應商能夠脫穎而出,最先養育新的民航飛行文化,我們期待著這一天早早來臨。
責任編輯:京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