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G也能詮釋天空的美麗(3 / 3)

高山(筆名)、張斌、景樹明、王剛、王飛、張磊、銀翼(筆名)等批中青年創作者,是當前國內CG航空藝術頗具代表性的人物。現階段從事數碼航空畫的人員絕大多數都還不是專業從業人員,但他們的職業或愛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計算機、網絡、視覺設計與影視技術,對航空的熱愛以及多年積澱的藝術修養,使他們在科技繪畫、CG軍事藝術、航空繪畫方麵做了大量的嚐試。

當中國自行製作的第三代戰機裏程碑式飛上空中時,數碼航空畫家高山(筆名)則用非常寫真的手法創作了一副以黃昏中的殲10為題材的航空畫,這幅作品幾乎成為了以殲10飛機為題材的數碼航空畫作品的經典,在網絡、平麵媒體、電視媒體上廣為流傳,即便是對航空完全不了解的人,也會被生動的畫麵深深感動。

傳統航空繪畫將被取代嗎

CG航空藝術和數碼航空畫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征,從創作技術特別是傳播方式上更具有與傳統繪畫不可比擬的優勢。就創作技法而言,因為數碼航空畫主要使用電子三維模型技術,所以對航空器和場景的真實度刻畫有著非常逼真的表現能力。而就傳播方式上,CG航空藝術和數碼航空畫的輸出方式主要是打印、噴繪、碘銀相紙輸出、視頻、網絡傳輸與正在處於萌芽狀態的全息成像,這些傳播方式從技術上使得CG航空藝術不再局限於傳統繪畫的唯一性與不可複製性(或高成本複製性),可以大量低成本乃至無成本的複製傳播,尤其是與網絡技術結合後,其傳播的廣度與速度更是令人歎服,一幅優秀數碼航空畫僅在網絡上,點擊瀏覽和轉載發布量達到十幾、幾十萬次,是非常普通的事情。

前麵提到過一個“時代特征”,這種特征更深一層的含義是折射了在新的科技環境與社會狀態下一種新的觀念,科學發展創造、藝術實踐創新不再是相對封閉甚至以個體為主而完成的,更多的依賴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工作方式彼此之間的交融與協作,也就是一種扁平式的創造模式。

那麼,CG航空藝術和數碼航空畫是否將取代傳統航空畫呢?筆者個人的看法是不可能的。使用油畫、水粉、水彩、素描、版畫等傳統手法創作的航空畫依然會具有長久的藝術魅力與生命力,一幅好的航空畫作品中凝聚的是作者對航空的熱愛和激情,展現的是視覺享受與技藝的嫻熟。在這一點上,傳統技法和CG技法的航空畫是相通的,所以二者在未來將是一種共生、互補、共同拓展人類航空與藝術領域的不同方式。

由於傳統技法繪畫的唯一性與不可複製性——即便是同一位畫家也無法複製一幅自己的作品,傳統航空繪畫將繼續保有其自有的魅力與獨特的藝術生命。一種藝術形式的出現並不應取代或淘汰另一種藝術形式,每一種藝術都有自己的空間——因為隻要傾注了心血、熱情與人文感悟後孕育出的東西,都將是人類文明海洋中不可或缺的一滴水珠。

航空繪畫的發展思辯

航空畫這一獨特的藝術種類起源於工業發達的西方國家,在這些工業、人文氣息相對濃鬱的環境中,至今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產業級別的藝術門類。

在發達國家,眾多的官方與民間航空博物館、俱樂部、政府及軍方宣傳機構、出版商、航空企業、模型企業和數量龐大的航空愛好者、裝飾市場都是航空畫的消費群體。相比之下,中國的航空畫似乎經曆了一個幾十年的斷層,至今雖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畫種,更談不上一個產業。這些執著的繪畫者是在燃燒自己對航空的熱愛釋放著對航空的激情。這種激情同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隻要有對天空的熱愛,便會獲得源源不斷的靈感。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如果能在合適的時機以合適的方式引入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相信中國的航空畫藝術會有一個良性的積累與進步。

筆者並不認為,作為一個航空繪畫藝術的創作者應該去甘於清貧,沒有了必要的物質基礎,也就無法進行藝術的探求。現代生產方式的航空繪畫藝術拓展了更寬的生存空間,去追求藝術與人文的境界和獲取相應的經濟效益非但不矛盾,反而更具操作性。

CG技術應用之廣闊足以讓致力於CG航空藝術的畫者們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關鍵在於自己有什麼樣的付出、積澱、修養,持之以恒地堅持與平淡地思考去創造出有思想、有價值的高品位作品,如是傳神傳世的藝術精髓。當你為了這份情感去付出的時候,必然會有收獲。

藝術從來不神秘,不是孤芳自賞,它源於人類社會生態的廣袤、自由與浩瀚繁雜。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但偉大的藝術家卻可能來自任何一個角落。抓起畫筆或者鼠標,去詮釋胸中的深邃天空,也許就走出了邁向航空藝術家的第一步。

責任編輯:京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