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的生活中越來越離不開CG技術,CG技術也為航空畫的創作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手段與方向。CG是Computer Graphics的縮寫,單從字麵上理解為計算機繪圖技術,實際上,目前CG技術涵蓋了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的所有視覺藝術創作活動,計算機繪畫、計算機圖形設計、2D或3D(2維平麵、3維立體)動畫和動漫、特技效果、遊戲等等,都屬於CG技術。
數碼航空繪畫便是在這種技術背景中應運而生的。
不妨先欣賞幾幅國外數碼航空畫作品。
維克·呂肯(Wiek Luijken)是荷蘭著名的CG藝術家與數碼航空畫家,其祖父是一位天才的畫家,父親則是一位工程技術人員,曾經做過文員工作的母親熱愛藝術而且經常與孩子們一起繪畫。祖輩在藝術上的天才以及父輩在工程技術上的基因,使呂肯成為了一位將藝術與技術融合在一起的CG藝術家與數碼航空畫畫家。
呂肯在少年時代有著良好的藝術感覺和基礎訓練,1995年創建了自己的CG藝術工作室(公司),專業從事電子遊戲、動畫特效的製作與教學。他的數碼航空畫作品,從題材上更多選擇比較典型的曆史事件,用獨特的CG技術去還原曆史的節點,他的航空畫作品有些是事段視頻特效的單幀渲染畫(例如單機作品)。有些是專門創作的一幅畫,這些作品中,更能表現出作者對曆史的述說及個人感情的疊加。
也有一類數碼航空畫,以傳統航空畫手法和攝影技術無法完成的特有技法刻意表現航空器的細節或某個場景,從而營造一種極其真實卻又完全不同於攝影作品的視覺效果。
CG航空畫的技術手段
數碼航空畫作品與傳統航空畫在創作過程中並沒有本質的差異,同樣要曆經對曆史背景和航空器的考證、構圖、腹稿與草稿的初步創作(這個過程中往往會進行手繪素描或漆彩創作)等過程。
最後創作階段,數碼航空畫則使用各種專業的2D(二維)、3D(三維)軟件和相關軟件插件(例如平麵軟件的外掛濾鏡與三維軟件的渲染器等),必要時需要編製一些特有的插件程序進行創作,這個做法頗像傳統技法的畫家自己改造畫筆與調製顏料。
目前常用的繪畫軟件有四大類。
一類是平麵繪畫製作與編輯的2D軟件,例如Photoshop CDR等。另一類是功能強大的3D軟件,比如3D Max、Maya、Rhino(犀牛)以及VRay渲染器、巴西渲染器等等相關的插件軟件。第三類軟件是專業的工程軟件,比如Auto CAD、Pro E,但使用這類軟件通常是完成一幅作品中的飛行器的精確數字模型,導入到其它軟件中進行藝術加工。最後一類是各種相關的圖像、視頻再處理與編輯軟件,這類軟件不用於直接創作,但會賦予一幅作品特殊的視覺效果。
早期的數碼航空畫作品還是以2D和3D區分,兩者的最大區別是,2D是作者利用平麵軟件一筆一筆地畫出來,3D則是創建飛行器與場景的數字模型,最終渲染出作品。隨著技術與作品風格的逐步穩定,目前數碼航空畫已經不再有明顯的2D、3D區別,而是采用多種軟件綜合使用最後產生的效果,不管是追求冷豔與質感,還是嚐試融合傳統的油畫、水粉視覺效果,都會利用多種不同的軟件互相配合來完成一副作品。
3D軟件使用率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一旦在3D軟件中建立了數字模型,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從不同角度構圖、創造出不同效果的作品。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製作出視頻動畫、電子遊戲。目前,還在萌芽階段的全息成像與日常光照影視技術正是基於數字3D技術發展的。由此可以想象,3D技術有著多麼廣闊、神奇而又需要探索的不可知空間。
軟件再強大與神奇,也隻是航空畫家手中的工具,達芬奇手中握著的是碳棒與畫筆,數碼航空畫家手中則是鍵盤、繪圖板和鼠標。
中國數碼航空畫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數碼航空畫,物質的積累與財富的創造使越來越多的朋友們對航空有了切身的感受,對航空畫也有了由淺入深、由窄及廣的認知。
中國的CG航空藝術始於上世紀90年代後期,這個時期恰恰是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時期。初期的數碼繪畫還隻是一種具有美術修養的航空愛好者的一種初步嚐試,而今從事cG航空技術的創作者已開始增多,創作技法與風格也趨於成熟。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中國CG航空技術初始之時,基本上是處於技術層麵的嚐試,而今展現出的作品更多是對航空精神的彰顯、對人文曆史的思考以及對天空激情的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