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全球打擊司令部擁有常規與核打擊的B-52所有權。在 個先進防空的時代裏,您認為B-52轟炸機仍然有效嗎?
答:B-52已經在各種戰爭條件下證明了其高效作戰能力。如“持久自由”行動,行動中,B-52沒有必要與複雜的敵方防空係統相抗衡,它們在11000米高空飛行,直接投下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並準確命中目標。B-52的優勢在於其巨大的有效載荷,在精確製導武器日趨成熟的今天,這樣的載彈量意味著極高的轟炸效率。坦率地說,B-52的載彈量比我們擁有的其他任何飛機的載彈量都要大得多,其打擊能力也優於常規戰術導彈。
問:10月下旬,懷俄明州的一座發射控製中心與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失去聯絡長達45分鍾。按照當時的說法,是因為一台計算機的主板鬆動,導致導彈發射人員無法與導彈發射井建立聯係。對於此次事件,您如何看?
答:我認為此次事故與武器係統老化沒有任何關係。之前我曾不止一次說過,雖然許多“民兵”導彈的基礎設施建成於20世紀60年代,但導彈係統重要組成部分的升級和現代化改造工作始終沒有間斷。
現在,讓我們看看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的導彈發射控製中心都是共用一個地下電纜係統與一個中隊內的50個導彈發射井實施通信聯絡。為了使用這個共同的地下加固電纜係統,它們就必須共享一個網絡,這意味著它們在網絡上單獨進行通訊時,必須協調同步。這有點像5個人在一個相同的頻率上共用一台雙向無線電設備進行交談。如果有人將麥克風按鍵一直開著,其他人就無法進行溝通聯絡了。我認為這就是事故發生的原因所在——其中一個發射控製中心因為發生故障後,麥克風按鍵一直開著進行廣播,最終導致其它發射中心無法與導彈發射井進行聯絡。目前,我們還在對此次事故進行非常嚴謹的分析。不管什麼時候發生事故,我們都會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
問:基地的應急反應能力又是怎樣的呢?
答:如果你不能保證一刻不停地對導彈狀態進行安全監測,那麼你就要確保它們始終處於安全狀態。幸運的是,對於此次發生的事故我們對確保發射設施的安全已做了重大的升級改進,那就是除了依靠係統內的常規地上和地下線路傳輸外,我們還安裝了一套遠程可視化評估係統。這套係統就是在每一座發射井安裝攝像機。這樣,雖然這些攝像機不能作為主要的驗證手段,但起碼能夠證明發生事故的那段時間內,有沒有人出現在這50枚導彈附近。
另外,我們在重要區域部署了24小時安全部隊,一旦發生任何事故,他們就會立即出動,迅速抵達現場,對導彈的安全狀態進行實地檢查和監控。同時,部署在附近的部隊也會立即進行調動,及時提供支援。在導彈發射井附近,還有流動消防隊,一旦發生事故,馬上就會集合到事發地點。我認為,基地的應急反應能力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精心策劃的、可以快速執行的反應能力。事故發生在星期六淩晨1時40分,短短46分鍾內,我們就迅速恢複了地下電纜係統的通信同步問題,並開始重新對50枚導彈實施正常的狀態監測。因此,我認為我們的維護人員以及安全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紀律高度嚴明的、教科書般的、有條不紊的反應能力,最終及時而順利地應對了這場事故。
編者:核武庫的安全管理可以用管理科學來實施,但其管理過程卻難保不出紕漏。作為核大國的美國,其核武庫也時常爆出些“安全花絮”,雖然美方高官屢屢承諾和保證,但人們擔心的理由卻始終無法消除。
責任編輯:王鑫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