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產褥期保健(7)(1 / 3)

由於母子的血型不合引起血型抗原免疫而造成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性疾病,被稱作ABO溶血症。一般情況下ABO血型不合的母親大多是O型。當母親血型為O型,胎兒血型為A型或B型時,胎兒血液中的A或B抗原由於某種原因進入母血後,刺激母體產生血型抗體,此抗體通過胎盤再進入胎兒體內,與胎兒體內的A或B抗原結合,從而引起胎兒紅細胞凝集,繼而溶解而出現溶血,引起水腫、貧血、肝脾腫大和出生後短時間內出現進行性重度黃疸。

十一、鵝口瘡的護理方法

新生兒鵝口瘡是一種黴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患。患兒口腔布滿白色物質,形狀如“鵝口”,因此叫“鵝口瘡”。

孩子患這種病,主要是奶頭、食具不衛生,使黴菌侵入口腔黏膜。長期服用抗生素的孩子也容易患此病。

鵝口瘡比較容易治療,可用製黴菌素研成末與魚肝油滴劑調勻,塗搽在創麵上,每4小時用藥一次,療效顯著。用1%龍膽紫塗搽療效也不錯,但因用藥後口唇周圍染色,影響觀察並汙染衣物,故臨床上用得很少。

十二、新生兒膿瘡病

新生兒膿瘡病是新生兒時期一種常見的皮膚感染性疾病,多見於夏秋兩季。

新生兒膿瘡病的初期表現是在皮膚皺褶處(頸部、腋窩、腹股溝等部位)出現小米粒大小的小膿點,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得不到及時的處理,膿點將長大並很快蔓延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嚴重的可導致新生兒敗血症。

新生兒膿瘡病的發病原因可能與出汗及痱子感染有關係。

對於新生兒膿瘡病防治的關鍵是要保持新生兒皮膚的清潔、幹燥。夏天應每天洗澡,經常換衣服,保持孩子的皮膚幹燥。

一旦發現新生兒膿瘡病,應該到醫院去,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用消毒針刺破膿瘡,放出膿液,局部用75%的酒精消毒後塗1%的龍膽紫藥水。如果發現膿瘡有擴散現象,或孩子發燒時,應立即送到醫院治療。

十三、新生兒皮膚保健

新生兒是指生後到一個月之間的嬰兒。新生兒的皮膚表皮層薄,皮下毛細管血透露皮表,所以皮色較紅。新生兒的周圍血循環較差,自動免疫能力較弱。

孩子出生後一般不主張立即全身洗澡,隻要用消毒紗布蘸溫水輕輕擦拭頭皮、耳後、麵部、頸部及其他皮膚皺褶的部位。出生後3~5天可以開始用溫水洗澡,逐漸地可以使用無刺激性的肥皂、浴液,但洗後應該用清水衝洗幹淨,防止殘留皂液刺激皮膚。每次洗澡後隻要用柔軟的毛巾沾幹皮膚上的水,不要摩擦。新生兒的皮膚表麵留有少量的皮脂,起到滋潤、保護皮膚的作用。

新生兒的周圍血循環較差,所以冬天要注意保暖,防止凍傷。夏天要勤洗澡,保持皮膚清潔,預防潮濕、擦爛。新生兒用的衣物、尿布等,應該使用舊的、柔軟的棉布,以防止摩擦損傷孩子的皮膚。

十四、護理好新生兒臍帶

臍帶是胎兒與母親胎盤相連接的一條紐帶,胎兒由此攝取營養與排除廢物。胎兒出生後,臍帶被紮結、切斷,留下呈藍白色的殘端。幾小時後,殘端就變成棕白色。以後逐漸幹枯,變細,並且成為黑色。一般在生後3~7天內臍殘端脫落。臍帶初始時創麵發紅,稍濕潤,幾天後就完全愈合了。以後由於身體內部臍血管的收縮,皮膚被牽扯、凹陷而成臍窩。也就是俗稱的肚臍眼。

在臍帶脫落愈合的過程中,要做好臍部護理,防止發生臍炎。臍帶內的血管與新生兒血循環係統相連接,生後斷臍時及斷臍後均需嚴密消毒,否則細菌由此侵入就會發生破傷風或敗血症,因此必須采取新法接生。臍帶結紮後,形成天然創麵,是細菌的最好滋養地,如果不注意消毒,就會發生感染,所以在臍帶未脫落前,每日均要對臍部進行消毒。

一般在孩子出生後24小時,就應將包紮的紗布打開,不再包紮,以促進臍帶殘端幹燥與脫落。處理臍帶時,洗手後以左手捏起臍帶,輕輕提起,右手用消毒酒精棉棍,圍繞臍帶的根部進行消毒,將分泌物及血跡全部擦掉,每日1~2次,以保持臍根部清潔。同時,還必須勤換尿布,以免尿便汙染臍部。如果發現臍根部有膿性分泌物,而且臍局部發紅,說明有臍炎發生,應該請醫生治療。

十五、新生兒產傷

新生兒產傷骨折是指胎兒娩出過程中發生的骨折。常見的為大腿骨折、上臂骨折及鎖骨骨折。骨折後多出現明顯畸形,局部凸起,患兒活動受限,而醫生又多不做嚴格的接骨。很多家長都很擔心:骨折後不做特殊治療能長好嗎?會遺留後遺症嗎?

其實家長的擔心是多餘的,新生兒骨骼有其特點:骨膜比較厚,骨皮質薄且較軟。骨折時多不連同骨膜一起折斷,骨折斷端雖會刺破骨膜而錯位,但至少仍有一側骨膜保持原來的連續性。新骨沿骨膜生長,10天後愈合的新骨仍然是直的。而刺出骨膜外的骨尖會逐漸被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