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產褥期保健(5)(3 / 3)

根據研究指出,讓嬰兒靠著大人的左胸聽心跳,會讓初生的嬰兒有安全感,尤其是母親的心跳。另外是將嬰兒抱住在手臂中,嬰兒的頭部和肢體得到支撐,會比較舒適、有安全感。抱嬰兒時,不妨左右手交替使用,以便減輕疲勞。

五、寶寶身體不舒服要如何觀察

健康的寶寶哭聲十分宏亮,而且會邊哭邊伸展四肢,大多是餓了,吃飽奶後即可安然入睡。因此,父母應以哭聲和吃奶作為判斷的重點。

如果寶寶哭聲異常、加劇或長時間不哭,吃奶情況異常或不吃奶,以及睡眠情況不安穩,容易驚醒等,都要及時找出原因,看孩子是否生病。新生兒生病的病情變化和進展很迅速,如不能及時發現,常會引起嚴重後果。

六、小寶寶要注意保暖

常言道,要讓小兒安,三分饑與寒。這是相對大孩子而言的。小寶寶的體溫調節能力不成熟,必須借助室溫和衣服來保暖。

嬰兒室的溫度在20℃,濕度在50~60%之間最好,孩子漸漸長大,新陳代謝功能增加,體溫調節能力越來越強。

新生兒在室內要比大人多穿一件衣服,2~3個月大時,可以和大人穿一樣多,4~5個月的孩子,在寒冷及酷暑時最好不到室外去,他還沒有這麼強的調節能力。

媽媽每日與孩子做遊戲時,可以將室溫調節好。孩子少穿一點衣服,室溫稍高一點。如果在地毯上玩,要注意熱空氣向上流動,冷空氣向下流動的原理。

七、孩子愛哭怎麼辦

初為父母,最怕的大概就是孩子哭了,小寶寶不會說話,父母也莫名其妙。父母要掌握孩子哭的規律,哭是孩子跟父母表達意願的一種方式。

(1)需要愛撫。孩子有時哭了,抱起來就不哭了,這是他感到孤獨,他需要母親的愛撫。他在母親子宮裏時,無時無刻不受到羊水和子宮壁的輕撫。初來人世,孤零零地獨自躺在小床上,有時他會感到害怕。抱他在懷裏,接觸到親人,他感到安慰。這時媽媽可把孩子緊貼胸前,讓他聽到母親心跳的聲音,他慢慢就會安靜下來。

(2)他餓了。饑餓是嬰兒哭鬧的主要原因,飽了就不哭了。有時孩子隻差幾口也不幹,不吃飽就使勁兒哭。孩子餓了就要喂,不要按時,不要教條地使用時間表。新生兒二三小時就要吃一回奶。

(3)冷或熱。嬰兒的房間不要過冷或過熱,孩子蓋的被子不要太多。室內冷,孩子哭了要看他體溫有無變化。

(4)尿了。孩子尿濕了或大便後,就會使勁哭,媽媽要給他換尿布,否則他不舒服。

(5)脫衣服。孩子不喜歡脫衣服,脫衣服使他感到緊張。因此媽媽給孩子脫衣換衣時盡量快些。脫衣服跟孩子說說話,轉移他的注意力。

(6)累了。小嬰兒睡眠時間長,吃過以後還要睡,成人不要總逗他,打擾他。累了、煩了他也會哭。

(7)驚嚇。孩子受到光線、聲音、物品的突然刺激感到不安全,也會哭。這時應抱起孩子安慰他。

(8)疼痛。疼痛會使孩子大哭不止。媽媽要緊緊地抱著孩子,找到疼痛的原因,帶他去看醫生。

(9)生病。孩子不舒服,除了哭還不愛吃。新生兒生病媽媽不要大意,要盡快帶他看醫生。

八、夜哭郎怎樣調整

有的新生兒白天睡,夜裏卻都醒著要玩,否則大哭大鬧,這種睡眠顛倒的孩子俗稱“夜哭郎”。這是因為新生兒神經反射係統不完善造成的,需要媽媽反複培養,才能建立起白天活動,夜裏睡覺的規律。白天如果孩子睡得太熟,媽媽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多醒幾次,逗引他多玩一些時間。必要時可看醫生,吃適當的藥物,就能建立起晚上睡覺的好習慣。

九、新生兒睡覺不要捆

我國民間有一個傳統的習慣,在孩子睡覺時,用布帶把孩子兩腿拉直捆好,認為隻有這樣才不會長成羅圈腿。再把兩臂貼在身體兩側固定起來,這樣孩子才睡得香甜,可不受驚嚇,於是用帶子把孩子上下紮緊。其實;這種做法限製了孩子在睡覺時的自如動作,固定的姿勢使肌肉處於緊張狀態。實際上羅圈腿是佝僂病的症狀,不是捆綁可以預防的。因此,孩子在睡覺時,四肢應處於自然狀態。睡眠中四肢活動活動是自然生理狀態,不是受驚嚇的結果。孩子睡覺時,可根據氣溫情況,在厚薄合適的同時,用一條帶子在被外輕輕攏上即可。

十、初做父親應注意什麼

(1)要盡量讓妻子心情愉快,這樣對孩子哺乳、產婦的健康都非常必要。產婦的心情不好,就影響乳汁分泌,造成孩子缺奶吃。

(2)調理好妻子的飲食。妻子除了要吃一些稀軟的食物外,在種類上要盡量豐富。肉、蛋、奶製品及新鮮蔬菜可調配食用,以保證產婦健康。

(3)產婦與孩子的衣服要清潔衛生,勤洗勤換。

(4)下班回家後,不能立刻走進妻子和孩子的房間,應該換掉外衣,洗淨手、臉,再進去接觸孩子。

(5)盡量避免孩子與其他人接觸,要婉言謝絕親朋好友的探視,尤其是患感冒者,更不能接觸孩子,以防止呼吸道疾病傳染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