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盡可能多睡一會兒,往往將時間算計到分分秒秒,直到最後一刻才大聲將孩子喚醒或強行掀開被子將孩子拉下床。其實,父母這類喚醒孩子的做法並不正確。
現代研究認為:高強度高頻率的喊聲會造成孩子生理上的障礙。原來,孩子雖然在表麵上已起床,但大腦仍處於睡眠狀態,腦波活動難以在短時間內調整過來。此時的孩子容易出現神情呆滯、周身發懶、疲憊不堪、不願活動等情況,而且飯量也會降低,這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因此,父母在喚醒孩子的時候,最好是適當地提前喚醒孩子,在孩子耳邊輕聲細語、低頻率地呼喚孩子;或者用手輕摸孩子麵頰,或輕輕按摩孩子的脊椎兩側;也可以通過開窗戶、放輕音樂等,誘導孩子從睡夢中自然醒來。在孩子醒後,父母可以允許孩子再躺三兩分鍾,伸伸懶腰,或閉目養神,再穿衣服下床。這樣做才比較好。
不要讓孩子養成攻擊他人的性格
場景一:孩子有些強悍好鬥,父母每次去接孩子的時候,總能聽到別的父母和別的孩子來告狀:你家孩子又把某某孩子給打了……接到“狀詞”的父母也一臉尷尬,有心揍孩子一頓,但又覺得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好;放著不管,自然也不行,可是怎麼管呢?父母的心裏真是一團亂……
場景二:父母帶孩子出去玩,正好遇見同事也帶著孩子出來玩。父母高興地和同事聊了起來,聊著聊著,孩子也和同事的孩子聊了起來,不過方式並不怎麼友好,是用打的。家長們好不容易把孩子們分開後,父母問孩子為什麼打對方,孩子卻說:“不是,我是和他鬧著玩呢。”看著孩子一臉不在乎的表情,父母心裏很是擔心孩子將來會喜歡上攻擊他人,但具體應該怎麼辦,父母心裏卻很茫然……
無論是在學校裏,還是在家庭裏,都可以聽到或看到孩子打架的場景。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打架呢?一般來說,孩子打架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父母過於溺愛孩子
有的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有求必應,對孩子的某些不良行為沒有進行及時糾正,使孩子養成了任性的性格。當孩子的願望得不到滿足時,孩子便容易有過激的表現,如出現攻擊他人的行為。
缺乏人際交往能力
有的孩子很少有和其他孩子交往的機會,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當孩子想和某個孩子交往時,不知道該如何去做,便以打對方的方式,引起對方的注意力。
模仿父母
有的父母攻擊性行為比較強,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往往就會學著父母的處事方式與人交往,甚至養成愛攻擊他人的性格。
報複行為
有的孩子在學習或日常生活中經常被別人欺負,便容易產生報複性行為。
現代社會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任性、大膽、妄為等情況在孩子的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體現。如果孩子打人的情況得不到糾正,那麼孩子可能會養成攻擊他人的性格。那麼,父母如何才能不讓孩子養成攻擊他人的性格呢?
一、避免錯誤的態度或做法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正在向人格獨立,以及自我完善方向發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與別人保持一致,有差異是極為正常的,因此,孩子愛打架也就在所難免。但如果孩子隻單純地掌握進攻性,沒有掌握和人交往的能力,那麼就是孩子的不幸了。
因此,孩子打架後,父母的一些錯誤做法,還是應該盡量避免。例如:不問清原因,隻是簡單製止孩子打架;或打罵自己的孩子,以顯得自己的公平或發泄一下心中的不快;嚇唬或訓斥打罵對方的孩子,為孩子出氣;與對方孩子的父母互相吵罵,甚至大打出手;煽動孩子去打架,尤其是那些本來就有攻擊傾向的孩子。這些做法,都是不正確的,容易使孩子養成攻擊他人的性格。
二、避免產生攻擊他人的心理
當自己孩子與別的孩子產生了糾紛後,父母應及時地進行教育、引導,避免孩子產生攻擊他人的心理。一般來說,父母可以從這些方麵對孩子進行引導:
1.安慰被打的孩子
孩子在受到欺負後心裏會很不舒服,也很不平衡,希望能夠立刻討回損失,攻擊他人正是孩子這一心理的反應。因此,父母在孩子被打後,可以將孩子拉開,問問孩子的感受或替孩子說出感受,讓孩子明白父母對孩子的心情很了解。然後,父母再進行引導,讓孩子學會體諒。例如:“他撞了你,你很疼,那你動手打了他,他不也同樣會疼嗎?”
2.學會主動道歉
孩子與人打架,父母在穩定住孩子的情緒後,應與孩子談話,讓孩子認識到不管對錯,隻要動手就是不對。例如:父母可以對先動手的孩子說:“我知道你有委屈,可的確是你先把人家推倒的,這就是你的不對。去跟小朋友道個歉,好嗎?這樣,你們還是好朋友。”
三、教給孩子一些交往技巧
小學期孩子因為很少與人接觸的原因,交往能力相對較弱,在與人交往時,容易因為不懂得交往的技巧而與人發生矛盾。因此,父母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很重要的社交技巧,讓孩子能在與人發生矛盾後,及時地修複彼此之間的關係。一般來說,小學期孩子可以掌握這些技巧:
1.讓孩子學會冷靜
父母在平時可以教孩子一些讓孩子能從爭執中平靜下來的方法,例如:慢慢地進行深呼吸;離開產生爭執的地方等。父母可以通過孩子的練習和表現,幫助孩子找到最能讓孩子平靜下來的方法。
2.引導孩子學會明辨是非
孩子與人打架,父母應引導孩子明辨是非,讓孩子講述事情發生的原因,分辨出是誰的過錯。同時,父母還應讓孩子學會如何宣泄憤怒、委屈等不良情緒,如,大喊大叫、哭泣等。
3.引導孩子思考如何修複人際關係
當孩子與人打架後,父母應當引導孩子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修複人際關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想出幾個孩子認為比較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但不要對孩子的想法進行評價。
“專家提醒”
打架,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經曆的一個過程。在現代中國父母的潛意識裏,多少是有些懼怕矛盾、打架的。因此,總是以“聽話”、“乖”等詞語區分孩子的好壞。一般來說,希望孩子不打架,尤其是男孩子,是不太現實的。因此,父母對待孩子打架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有時的確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為人處世,甚至決定著孩子的成功和失敗。既然打架是難免的,怎樣對待又很重要,那麼父母不妨給孩子打架確立一些規則。
首先,能不打就不打,打也別太重。父母要告訴孩子,很多事情是不必通過打架也可以得到解決的,要學會用自己的智慧。實現自己的理想或目的是關鍵,不要把打了誰當成自己的目的,處理和別的孩子之間的矛盾有很多方法,不一定非要打架。
其次,不要惹事,但也不要怕事。沒有人喜歡總惹事的人,但出了事情,也不要怕事。還擊也有很多方法,父母可以讓孩子告訴老師,或教會孩子談判,壓倒對方等等。此外,父母還應該讓孩子樹立自我保護意識。當被打難免時,要學會保護自己,學會“逃跑”。被迫打人時也要有分寸,不要太重,最好點到為止。要記住,謙讓是一種辦法,但不是最終解決問題的辦法。
最後,鼓勵孩子學會合作。孩子打架,多數是小利益的矛盾與衝突,父母應引導孩子學會共享,學會合作。例如:孩子錯了要學會道歉;利益衝突很小時,要學會讓步等。
如何教育愛打小報告的孩子
孩子已經上了三年級了,但特別愛打小報告,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去告訴老師和父母。上課時孩子也不專心聽老師講課,喜歡東張西望,當看到有別的孩子上課愛做小動作或者講話時,會偷偷地向老師或父母打小報告。當父母問孩子擔不擔心別的孩子埋怨時,孩子卻認真地說:“他做得不對,我當然該告訴老師了,怎麼會生氣呢?”父母又問孩子,如果別的孩子向老師打孩子的小報告,孩子是否會埋怨時,孩子回答:“不會的!”麵對孩子的答案,父母一時不知道怎麼去評價,是該表揚還是該製止呢?
孩子打小報告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了解孩子打小報告的原因,對於父母教育孩子有著很大的益處。一般來說,孩子打小報告有這些原因:
宣泄內在情緒
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矛盾,或受委屈後,向老師、父母打小報告。還有的孩子看到其他的孩子學習成績好受老師的喜歡,心裏不平衡。這在很多情況下是孩子為了宣泄內在情緒,減少憂慮,達到心理平衡的過程。
辨別是非能力發展的表現
小學期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對於別的孩子的行為有了一個是非對錯的辨別能力。當孩子看到了別的孩子犯了錯誤後,希望把對方從錯誤的行為中拯救出來,但自己又無法製止,因此向父母、老師等求助。
表現自己
孩子都有一個想要表現自己的心態,但孩子容易看到別的孩子的缺點,而對自己的缺點,即使缺點是類似的也不容易發現。因此,孩子打小報告,也是希望表現別的孩子不好而自己好的心態。
孩子打小報告原因有很多,對於孩子來說向父母打小報告也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作為父母來說應該如何對待呢?一般來說,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教育孩子:
一、不要使用不正確的教育方式
對於小學期孩子而言,父母應當培養孩子獨立性和處理問題的積極態度。但父母的一些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卻會對孩子良好行為的培養產生阻礙,一般來說,這兩種教育方式是不正確的:
1.肯定孩子的告狀行為
當孩子向父母打小報告時,如果父母對孩子進行表揚,孩子遇到問題會習慣性地找父母或老師幫忙解決。久而久之,孩子便容易成為一個不去主動動腦解決問題而隻會去打小報告,缺乏獨立性的孩子。
2.斥責孩子
當孩子向父母打小報告時,有的父母對孩子進行斥責。但是,小學期孩子的依賴心理很強,而且人生經曆很不足,這種情況下,孩子打小報告是希望從父母那裏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如果孩子受到批評,會使孩子失去解決問題的動機和願望,當孩子將來在生活中再遇到問題時,會養成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及退縮的性格,心理也會變得消極。
二、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打小報告是妒忌、憤怒、無助等心理的間接表現方式,目的則是為了保護自己,以及獲得父母的關注。因此,父母應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並了解孩子打小報告的原因,以做到對症處理。
1.傾聽孩子訴說
孩子打小報告時,大多有著一定的情緒化。因此,父母應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態度,並認真傾聽。對於孩子的小報告,父母不能敷衍了事,不能使孩子感到委屈,要讓孩子的情緒能夠得到宣泄。
2.弄清事實
在孩子打小報告時,父母應給孩子以安慰,使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當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後,父母應該鼓勵孩子清楚地說出事情的完整過程。如孩子一時說不清,父母可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回想一下發生的事情。
三、處理孩子的小報告
當父母弄清孩子打小報告的原因後,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地處理方式,認真處理孩子的小報告。一般來說,父母可以采用如下處理方式:
1.鼓勵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對於小學期孩子而言,正是孩子獨立性發展的時候。因此,當孩子向父母打小報告時,父母不妨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父母可以給孩子分析情況,並提出一個大概的建議,然後由孩子動腦筋考慮如何做。
例如:孩子到家後向父母講,自己借給朋友一件東西,但朋友沒有還自己。一般情況下,父母可能會說:告訴老師,讓老師幫你要回來。但孩子的父母卻沒有這樣做,而是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讓孩子問一問朋友,再做決定。孩子問了朋友後才知道,朋友無意中把自己的東西丟了,不敢告訴父母,怕父母發火,因此也不敢向父母要錢買來還給自己。孩子覺得朋友也不是故意的,於是決定不要那件東西了,兩個孩子之間的感情更好了。
2.及時地表揚
當孩子有打小報告的習慣時,父母應多關注孩子。在孩子沒有打小報告就解決了某個問題的時候,父母給予及時地表揚。讓孩子明白,不需要打小報告也能夠得到注意和表揚。
3.間接引導孩子
父母可以教孩子打“小報告”的技術,例如:孩子對別的孩子有什麼問題時,應該怎樣說明;當孩子生氣、感覺不公平、心裏委屈時,可以隨時告訴父母等。父母通過這樣開放的態度來接納孩子,孩子就不需要打小報告了,而且即使有話說,也是一種沒有惡意的訴說事實而已。
4.教孩子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
父母可以教會孩子分辨小報告和真正需要父母知道的事情之間的區別,讓孩子學會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例如,孩子喜歡打關於弟弟的小報告,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對於如弟弟在床上打滾一類的小事不用告訴父母,而如果有弟弟在玩火一類重要的事情,就需要告訴父母了。
“專家提醒”
孩子的心理狀況如何,往往是由點點滴滴的小事所決定的。愛打小報告,就是一個看起來不大,但是卻在大多數的小學期孩子中都存在的問題。孩子檢舉揭發不良行為是好事,但如果老師或父母培養孩子的“告密”行為就不好了。
在一般情況下,孩子向老師或父母打小報告是處於正在發展的“正義”感,對別的孩子的不良習慣以及錯誤行為感到不滿,認為有必要向老師或父母反映,以幫助別的孩子改正這種行為和做法。也就是說,孩子打小報告的原意是一種需要引導的善意行為。
但有的老師或父母處理方法很隨意,要麼不分青紅皂白就嚴厲訓斥被報告的孩子,要麼嫌反映問題的孩子煩人而置之不理,使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甚至有的父母或老師有目的地培養孩子的告密意識,使原本的善意行為退化為不可告人之舉。
這些錯誤的處理方法,對孩子來說,會使孩子的正義感逐漸異化,變得越來越虛偽,人格也會被扭曲,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甚至會使孩子帶著這種不健康的心態步入社會。因此,父母或老師對於孩子打小報告,一定要用心處理,不要培養孩子的“告密”行為。
不要讓上小學的孩子養成愛磨蹭的習慣
孩子上小學了,但父母卻總為孩子愛磨蹭的毛病而頭疼,孩子晚上做家庭作業,10分鍾就能完成的作業,孩子沒有半小時是完不成的;每天早晨,都要父母把孩子從被窩裏拽起來,才能起床;雖然一早上都是父母不間斷的催促聲,但孩子充耳不聞,依然天天如此。此情此景,不禁讓父母擔心:孩子如此磨蹭,長大後怎麼辦?
很多父母都有著這樣的苦惱:孩子動作太慢,做起事情磨磨蹭蹭,慢條斯理,消耗了不必要的時間,降低了做事的效率。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愛磨蹭的習慣呢?心理學家分析認為一般有以下幾個原因:
缺乏時間概念
小學期的孩子時間概念還不是很強,比較模糊,沒有時間緊迫感。因此,孩子不認為慢有什麼不好,想的也大多隻是眼前的事情,這些是小學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決定的。
父母期望過高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增加孩子學習、作業等的時間,不許孩子玩。而孩子會覺得,反正越快任務越多,還不如慢點好。
缺乏自信心
有的小學期孩子在做事情時容易缺乏自信心,擔心做不好,怕出錯。因此,做起事情來容易瞻前顧後、畏畏縮縮,速度也就快不了。
父母過於包辦代替
有的父母對孩子過分保護,對孩子的事情過於包辦代替。當孩子不用動手也能得到想要的一切時,便會逐漸形成了很強的依賴性和惰性,會越來越愛磨蹭。
小學期的孩子愛磨蹭的習慣是非常不好的,不僅會給孩子自己和父母帶來不便,還耽誤和影響了孩子正常的學習、生活。對於孩子的將來而言,也有很大的害處。因此,為了孩子的將來,父母不要讓上小學的孩子養成愛磨蹭的習慣。
那麼,父母如何防止小學的孩子養成愛磨蹭的習慣呢?
一、正確對待孩子的愛磨蹭習慣
小學期孩子愛磨蹭,大多是孩子這一時期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表現。因此,父母對於孩子愛磨蹭的習慣應該正確對待,要注意這幾個方麵:
1.不要責備、打罵孩子
當孩子磨蹭時,一些性子急的父母會表現得比較急躁,會加大嗓門衝孩子嚷,甚至打、罵孩子。但對於孩子磨蹭的習慣,父母采用發脾氣等辦法是於事無補的,甚至可能產生更壞的結果。
例如孩子做事磨蹭,可能是缺乏信心,或不知道做得更快的意義和要領,如果父母在一旁發火,孩子便會越發不知所措,做事的速度會變得更慢。同時,父母對孩子采用過激的態度和行為還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年齡雖小,但也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
2.幫助孩子樹立信心
小學期的孩子對於父母的評價很重視,父母的表揚鼓勵總能很好地激勵和打動孩子,能更有效地激發孩子的積極動機。因此,父母希望孩子不再磨蹭,改變對孩子的評價是必需的,對孩子應多采用鼓勵、肯定的方法,讓孩子樹立信心,激發孩子內在的動力,克服磨蹭的習慣。
3.硬性規定
小學期孩子的自主性比較差,因此,在父母給孩子的表揚沒有效果後,應使用硬性規定的辦法來達到改變孩子磨蹭的目的。對於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應該盡量讓孩子自己做,要堅持原則,不要讓孩子養成投機取巧的心理。
二、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孩子做事比較磨蹭,與小學期孩子對於時間概念不夠理解,時間觀念不強,也有很大的關係。因此,父母希望培養孩子不磨蹭的習慣,應該多注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1.對活動進行計時
孩子磨蹭在生活的各個方麵,基本上都有表現,如,做作業、穿衣、吃飯等。因此,父母可以把孩子做某件事情需要多長時間,進行事先設定,要求孩子以最快速度保質保量地完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評價做事過程,幫孩子計時,並適當調整要求,爭取能做得更好。如,要求孩子在多長時間內把一段內容閱讀完,並將大體意思講給家長聽等。
2.給孩子輕鬆的時間
現代的父母很多都喜歡給孩子布置一些其他的練習,讓孩子看不到玩的曙光,而小學期孩子在心理上還是希望能有玩的時間。因此,父母在給孩子布置學習任務的時候,應該把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作業做一個時間預計,如果孩子提前完成了作業,餘下的時間就由孩子自由支配,讓孩子有一個輕鬆玩耍的時間。這樣,孩子就有動力抓緊時間做事了。
3.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孩子磨蹭的時候,父母不妨讓孩子嚐嚐磨蹭的後果,這樣孩子做事可能會變得積極起來。例如,當孩子早上磨蹭時,父母不要幫孩子穿衣服、洗臉等,可以站在一邊說:“再不快點可要遲到了,我可沒空幫你。”類似的話隻說一遍即可,不要反複嘮叨。當孩子因為磨蹭而被老師或同學笑話後,就會認識到磨蹭給自己帶來的害處,便能主動地加快速度。
孩子磨蹭一旦形成習慣,補救便增加了一定的難度,生活上磨蹭的壞習慣還會遷延到學習、交往等多方麵,引起一係列後果。因此,父母應科學、合理地安排好孩子的學習、生活,教育孩子提高做事效率,克服磨蹭的壞習慣。
現代社會的節奏日益加快,然而對於處於小學時期的孩子來講,自然感受不到緊張的氣息。但孩子畢竟是會長大的,一個做事磨蹭的孩子將來是很難融入初中、高中緊張的學習氛圍的。因此,父母也應該適當地增加孩子生活的緊張氣息,啟發誘導孩子的競爭心理,以提高孩子的靈敏度,改變孩子磨蹭的情況。
為了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習慣,父母往往會耗費許多的心力和智能。但好的習慣一旦養成,便會成為孩子一輩子受用無窮的寶藏。父母可以適當培養和鼓勵孩子的競爭意識,當孩子敢於競爭的時候,孩子的思維會更敏捷,反應會更靈活,想象力更豐富,孩子的個體潛力也能得到更徹底地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