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父母對孩子的撒謊現象應根據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
首先,對於偶爾說謊的孩子。這類孩子在一般情況下可以很誠實,但碰到個別情況也可能會不講真話,有時甚至並無明確動機,隻是不想讓父母知道真相,卻隨口編出謊言。父母要明白這些不經常說謊的孩子,說謊時或說謊後往往會顯得表情不自然,嗓音不正常,甚至出現眨眼、搖頭、顫抖、口吃等反常動作。他們的心理活動很易被人看穿,也往往易引起父母的懷疑。
其次,是對於經常說謊的孩子,他們會故作鎮靜,理由也似乎冠冕堂皇,但內心必定惶惶不安。這時,家長最好能放下長輩的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他想想,他為什麼要撒謊?撒謊對他有什麼好處?繼而,解決他目前的“急需”。譬如,孩子考試不理想,看到成績單後的第一個反應是:糟糕,回家又要挨打了,怎麼辦?於是,為了避免皮肉之苦,小腦瓜轉得飛快,最後,他虛報高分來搪塞家長的詢問,說不定還得到不明真相的父母的誇獎呢。這樣,撒謊先有了動機,後有了行動。
對這類撒謊的孩子,父母要誠懇對待和尊重他們,懂得循循善誘,幫助孩子分析這次考試失利的原因:是上課不專心,還是粗心大意?學習上不懂的地方,可以請老師或同學幫助;粗心大意是否是因為考試時間不夠用造成的?和風細雨的交談,不僅能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和對抗情緒,讓他既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又下定東山再起的決心,也杜絕了他下次說謊的根源。
“專家提醒”
愛撒謊的孩子會有這樣一種心態:擔心自己的真話也沒人相信,對自己信心不足。這需要父母細心觀察,隻要孩子有點滴進步、微小成績,都要及時、熱情地給予肯定和讚揚,讓孩子心裏始終有一種踏實的被信任感,勉勵孩子以後做得更好。其實,在孩子撒謊前,在孩子心中有困惑和疑難時,就鼓勵他傾吐出來,及時給予幫助,是家長更好的做法。但要注意,不可一味地遷就孩子。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父母應耐心解釋不能滿足他的原因,引導孩子正確麵對,同時告訴他有困難先要自己克服,克服不了再尋求他人的幫助。這樣,才會贏得別人的關心、支持。
讓孩子從小樹立理財意識
對孩子的理財意識,在我國很少有家長會關注,而在國外,人們對孩子的理財意識的培養是非常關注的。甚至在學習國外的理財書籍中,常有這樣的案例:美國幾歲大的小孩就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小熊擺在家門口,放一塊“Sale”(出售)的牌子,等待別人付錢拿走小熊,自己得以獲得一點收入供零用。但是,這樣的方式在國內的孩子中大概很難實現吧!因為國人對於二手物品的接受程度仍然不高,而且把東西放在家門口代售也不太現實,還極可能被拾荒者順手拿走。
因此,在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照搬國外的經驗,或照搬某個案例的經驗。最好能夠針對家庭的成員結構和經濟狀況、社區和居住環境的狀況等因素,進行有針對性的、有意識地指導,在別人的經驗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改進,進行因地製宜教育。其中最主要是注意孩子的年齡大小來進行安排,否則超過了孩子某一年齡段應有的接受度,極可能扭曲為“拔苗助長”,得不償失。
我們不可能讓3~6歲的孩子出去“打工”賺錢,因為這很顯然地缺少一定的安全性,也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因此,我們不如讓這個年齡的孩子在家裏好好學習辨認錢幣。比如,前麵講到的美國兒童賣二手玩具的案例,我們的家長就可以在孩子進入高中或大學後,有意識地告訴孩子,通過網絡“易物”或在網絡跳蚤市場中拍賣自己閑置的二手物品,也能獲得一定的收入。
在英國,教育部門對孩子提出不同年齡階段的理財教育要求: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11歲至14歲的學生要懂得人們的花費和儲蓄受哪些因素影響,懂得如何提高個人理財能力;14歲至16歲的學生要學習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務,包括如何進行預算、儲蓄和初步的投資。
在中國,孩子的零花錢和壓歲錢是他們的主要收入,而這些往往被孩子們用來胡亂消費。他們不擅長管理金錢,這種孩提時代理財教育的缺失直接導致了孩子長大進入社會後,成為“月光族”和“卡奴”。有專家指出,家長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理財觀——注意讓孩子識別各種貨幣,並教孩子在使用中辨認各種貨幣的幣值是多少。教孩子使用貨幣與教孩子學習加減法相結合,與買商品的活動相結合。讓孩子知道各種貨幣之間的數量多少並如何才能做到等值。
同時,還應教孩子養成儲蓄觀念,家長除了供給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費,可讓孩子用自己的積蓄去開支。這樣就會讓孩子認識到儲蓄的意義,體會到用自己的存款來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時的愉快和興奮,而且也培養孩子學會有計劃地管理金錢的能力。
另外,家長也要十分注意用自己的理財觀念和消費行為來影響孩子。因為許多時候,父母不必說什麼就可以把花錢習慣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孩子,所以家長處處都要以身作則。
與其交給孩子財富,不如教孩子學會如何創造財富和管理財富。這一點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家長的認同。因此,我們應及早為孩子製訂出一係列的理財意識教育,從3歲開始進行經濟意識教育,主要教理財知識,並製訂了各年齡階段的教育計劃——
3歲:辨認錢幣,認識幣值、紙幣和硬幣。
4歲: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如畫筆、泡泡糖、小玩具、小食品。最好有家長在場,以防商家哄騙小孩。
5歲:弄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並學會如何正確地進行錢貨交換活動。
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習攢錢,培養“自己的錢”意識。
7歲:能觀看商品價格標簽,並和自己的錢比較,以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
8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並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如賣廢報、給家長買小物件獲得報酬。
9歲:可製訂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
10歲:懂得節約零錢,在必要時可購買較貴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車等。
11歲:學習評價商業廣告,從中發現價廉物美的商品,並知道打折、優惠的概念。
12歲:懂得珍惜金錢,知道金錢來之不易,有節約觀念。
12歲以後,則完全可以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
“專家提醒”
雖然我們說重視孩子的理財教育很重要,但是同時家長們也一定明白,對孩子從小進行理財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孩子一定的理財意識和能力,絕不是讓孩子變為金錢的奴隸,可千萬別讓孩子形成“金錢至上”的意識。因此,父母要把握好這個“度”。比如,逢年過節,家裏的老人總要給孩子們一些紅包,數額較大的主要是過年得到的“壓歲錢”。家長們當然可以教育孩子,把每年收到的壓歲錢,包括平時的零花錢存在孩子自己名下的賬戶裏,讓孩子懂得錢放在家裏不會“長大”,但存到銀行可以變多一些,也就是可以獲得利息收入,讓錢自己去生錢。
可是,當孩子們看到自己存款賬戶的數字越變越大,如果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為此著了迷(有些小朋友可能總會催著媽媽看存折數字有沒有變化),那就應該稍微調整一下孩子的心態。比如,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病時,告訴孩子也要盡一份孝心,問問孩子是否能夠把自己存折裏的錢取出一小部分,買點水果給親愛的老人。如此,一方麵是培養孩子對於親人的感情,一方麵也是教育孩子錢能用來買東西,錢能幫助生病的老人,不僅不會讓孩子偏執地關注自己資產的增長,還能增加孩子的情商和財商。
學前期孩子的特殊教育
學齡前的孩子已從完全受人照顧逐步向基本自我服務過渡,逐步學會自己穿衣、穿鞋、襪,自己吃飯和盥洗,自己控製大小便。此時,父母應懂得鼓勵孩子的獨立自主的活動,不要嫌小兒動作笨拙而包辦代替。
學齡前孩子眼界開闊了,想象力日益豐富,探索欲望十分強烈,經常提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變出來的問題,對於兒童的好奇心應該給以滿足和誘導,幫助和促進兒童想象力、思考力發展。
學齡前的孩子一般以自我為中心,情緒波動較大,愛發脾氣,容易形成任性、嬌縱的壞習慣。父母要耐心教育,循循善誘,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初期就給以明確的是非觀念地教育,以培養良好的品德和性格。
學齡前的孩子語言發展迅速,5~6歲時已能掌握兩三千個詞彙,但由於急於表達自己的意思,說話過快,句子中又有許多新的、不熟練的詞彙,所以常變得結結巴巴。家長要鼓勵他們說慢些、清楚些,對孩子有條理的敘述應加以表揚。隨著大腦語言中樞逐步發育成熟,孩子的語言使用會逐漸流暢。
學齡前的孩子記憶基本上是無意識的、散漫的,其特點是在不知不覺中記住他們感興趣的東西;相反,家長花費很大氣力去教的東西不一定能記住。到5~6歲時,孩子開始有意識記憶,可以在家長指導下學習認字、算術,為進入小學打下基礎。因此,對學齡前兒童記憶和思維的訓練要注意結合日常生活和觀察進行,多利用圖畫、橡皮泥、積木等遊戲進行訓練,以提高其興趣;而簡單的、強製性的記憶(如背誦詩歌等)並不恰當,也不要把小學一年級的課本放在學齡前兒童來訓練,以免造成對小學教學的幹擾。
學齡前的孩子已經對性別有了初步的認識,父母可以適當對孩子進行早期的性教育。當電視新聞報道了青少年懷孕、同性戀及艾滋病時,孩子往往會向父母問很多問題,此時父母往往不知道如何是好。其實,及早對孩子進行性教育能使孩子的心理更健康。在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時候首先父母自己要有一個正確的性觀念,使孩子明白性是自然的,異性之間的吸引力是正常的。純潔的、正當的性關係是美好的。性是生命之源,是參與創造一個新的生命,隻能與愛、與履行責任連在一起,絕不能隨便。隻有不正當的、婚姻以外的性關係才是肮髒的、不道德的。
其次,應以“貞潔”為性教育的核心。父母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長大後對婚姻忠實的品格,並能對婚前性行為進行控製。另外要讓孩子懂得,任何不正當的性行為、性關係、同性戀、婚外情,不僅是不道德的,還會對自身及他人的健康產生危害。雖然這個時期的孩子不能完全聽明白,但是至少他們會懂一點點,隨著他們的年齡增長,他們會最終明白的。
至於單親家庭,特別是由於婚姻破裂而造成的單親家庭,父親或母親可用孩子心理上所受的衝擊來做反麵教材。此外,在單親走向再婚的過程中,要為孩子樹立與異性交往的典範。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他們無時不在模仿父母。父母不要等著學校去對孩子進行性教育,這是父母的責任,如果能在孩子第一次提問“我是怎樣生出來的?”時,就能正麵引入性教育的話,整個性教育的過程,將會是再自然不過了。
……
學齡前的孩子還有很多很多的特點,這些都需要做父母的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點滴挖掘,找到最適合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使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