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感恩,才知親情無價
名人名言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中國諺語
父母賦予我們生命,又用濃濃的親情把我們撫養長大。父母及親人為了我們甘願付出一切,父母之愛是人間最偉大的愛,父愛如山,母愛如水,這愛能包容一切,能撼天動地,是人間無價之寶。隻有心懷感恩的人,才能體會到這親情無價。
這個故事因為震撼人心而流傳至今:
1948年,在一艘橫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親帶著他的小女兒去和在美國的妻子會合。一天早上,父親正在艙裏用腰刀削蘋果,船卻突然劇烈地搖晃。父親摔倒時,刀子插在他胸口。他全身都在顫抖,嘴唇瞬間發青。
6歲的女兒被父親瞬間的變化嚇壞了,尖叫著撲過來想要扶他。他卻微笑著推開女兒的手:“沒事兒,隻是摔了一跤。”然後輕輕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來。
以後三天,父親照常每天為女兒唱搖籃曲,清晨替她係好美麗的蝴蝶結,帶她去看蔚藍的大海,仿佛一切如常,女兒卻沒有注意到父親每一分鍾都比上一分鍾更衰弱、更蒼白,他看向海平線的眼光是那樣憂傷。
抵達的前夜,父親來到女兒身邊,對女兒說:“明天見到媽媽的時候,請告訴媽媽,我愛她。”
女兒不解地問:“可是你明天就要見到她了,你為什麼不自己告訴她呢?”他笑了,俯身在女兒額上深深刻下一個吻。
船到紐約港了,女兒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認出母親,她大喊著:“媽媽!媽媽!”就在此時,周圍忽然一片驚呼,女兒一回頭,看見父親已經仰麵倒下,胸口血如井噴。
屍體解剖的結果讓所有人驚呆了:那把刀無比精確地洞穿了他的心髒。他卻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覺。唯一能解釋的是因為創口太小,使得被切斷的心肌依原樣貼在一起,維持了三天的供血。這是醫學史上罕見的奇跡。醫學會議上,有人說要稱它為大西洋奇跡,還有人說要叫它神跡。
“夠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醫生,他須發皆白,皺紋裏滿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他一聲大喝,然後一字一頓地說:“這個奇跡的名字叫父愛。”
此情無私,此愛無價。這是至真至純的父愛,換作一位母親,也會有同樣的作為。因為父母愛兒女勝過愛他們自己。
我們從父母親人那裏享受濃濃的親情和無價的愛,有人卻視之為理所當然,體會不到它的珍貴,常常忘記回報這無價的親情,隻因不懂感恩。
一個美國人寫了一篇名為《免費》的短篇小說:
一天晚上,我正在準備晚飯,我的10歲的兒子走進廚房遞給我一張紙,他在紙上寫了一些東西。我在圍裙上擦了擦手,仔細地看了看,上麵寫著:
割草,5美元;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鋪,5美元;去商店,50美分;你去購物我照看小弟弟,25美分;倒垃圾,1美元;取得了優秀的成績,5美元;還有打掃院子,2美元,合計18美元75美分。
看著他滿懷期待地站在那裏,千萬個記憶一瞬間閃過我的腦海。我接過那張紙,翻到背麵,在上麵寫道:
懷你10個月,免費;
為你熬夜,請醫生為你看病,免費;
多年來花在你身上的時光、為了你流過的淚、撫養你成長所付出的一切,免費;
日日夜夜為你擔憂,將來還要為你操心,免費;
給你忠告和教你知識,供你上學,免費;
給你買玩具、食品、衣服,為你擦鼻涕,免費;
兒子,當你把這些都加到一起時,媽媽付出的所有的愛都是免費的。
看完之後,兒子的眼睛裏噙滿了淚水。他望著我說:“媽媽,我真的很愛你。”說著拿起筆在紙上寫下了很大的幾個字:“賬已付清”。
父母為兒女所做的一切都是無私的付出,兒子隻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就索要報酬。小男孩在對比之中體會到了親情無價,心裏滿懷感恩。
從我們作為一個生命的種子開始生長,一直到出生,到牙牙學語,乃至到長大成人,整個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都奉獻出了無與倫比的耐心和無私的愛。我們在這愛中健康長大,我們在這愛中明白了事理,而父母卻在付出和奉獻中漸漸衰老。
讓我們真摯地感謝父母:感謝父母賜給我們生命;感謝雙親為我們付出無私的愛;感謝親人伴我們一路走來。
品質點睛:
親情無價,讓我們心懷感恩。心懷感恩,才能讓我們更好地珍惜這無價的親情。
孝順父母不能等待
名人名言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韓詩外傳》
父母給予我們無私的愛,使我們成長至今,其愛之深,其情之真,我們無以回報,唯有真心地行孝,方能減輕一些內心的愧疚。
百善孝為先,行孝當及時。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很多事都可以事後去彌補,而行孝卻無法彌補。
《韓詩外傳》第九卷講了一個子欲孝而親不在的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攜帶徒弟外出遊學,走路時忽然聽到路旁有人在哭,哭聲聽起來非常悲慘。孔子聞哭聲對徒弟說,這是一個賢人。他們停下來,走向前詢問那人哭的緣故,那個哭的人叫皋魚,他說:“我過去非常好學,曾周遊各國,以尋師訪友,因此很少留在家中侍奉父母,當我回來時雙親已相繼去世。作為兒子,昔日我應侍奉父母時,我卻不在,而今我想供養父母時,父母雙親卻已不在人世,從此我不能再盡孝道,現在追悔莫及,心裏非常悲傷,所以禁不住在這裏哭泣。”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千百年來,有多少錯過及時行孝的人而為此悔恨!時間無情,生命脆弱,與其在雙親逝去後悔恨,不如從現在開始及時行孝。
生活中有許多人,當看到父母含辛茹苦地勞作時,就會暗暗發誓,許諾長大掙了錢後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其實,他長大後,真的能好好孝順父母嗎?一個想不到及時行孝的人,成人之後因為工作與生活忙碌,想盡孝時,總覺得沒有時間,還是,等自己成家後再盡孝吧,一旦成家後又想等有了孩子再說,可有了孩子後又想等孩子再長大點、條件再好點後……等到孩子真的長大後,自己的父母也許就已年老體弱,因健康出現問題而相繼去世了。悲痛之餘,隻能留下一生都無法彌補的缺憾。
為什麼不從現在就開始行孝呢?與其留下終生遺憾,不如早點行動起來,及時行孝。其實孝順父母不需要多麼偉大的行為,也不需要你掙更多的金錢。一點一滴的小事,隻要是真心真意,就能讓父母體會到你的孝心和溫情。
有位同學在課堂上明白了“要回報養育之恩”的道理,過生日時,不再向父母要禮物,而是去問媽媽:“我是怎樣長大的?”
媽媽告訴他:“在你小時候,我工作很忙,是奶奶把你養大的。”
這位同學聽了很受感動,當他聽說奶奶66歲的生日就要到了,便利用課餘時間,折了66隻彩色紙鶴。奶奶過生日那天,全家人都去祝賀,有送生日蛋糕的,有送錢送物的……這位同學一直沒動聲色。等大家都向奶奶表示了生日祝賀,他才跑到奶奶跟前,把紙鶴串起的花環戴在了奶奶的脖頸上,並親吻了奶奶。奶奶感動得哭了,她說,這是她今天得到的最珍貴的禮物!
行孝不需要華美的語言,不需要有更多的金錢,隻要有顆誠摯的孝心,即使做一點小事,也能讓親人感覺溫暖。
一篇名為《心窗》的短篇小說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動人的情節:
母親為兒子整理衣服時,發現兒子的襯衣袖口,也就是他握鼠標的那隻手的袖口的紐扣鬆動了。她決定給兒子釘一下,要不然就掉了。
兒子很年輕,卻是一個聲譽日隆的作家。天賦和勤奮成就了他的今天。母親因此而驕傲,驕傲的時候就想,她是作家的母親!
屋子裏很靜,隻有兒子敲擊鍵盤的劈劈啪啪聲為他行雲流水的文字伴奏。兒子在對著電腦寫作,他的思緒在既定的故事情節中恣肆飛揚,如癡如醉。母親能從兒子的神態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湧。所以,她在抽屜裏找針線時,不敢弄出一點兒聲響,唯恐打擾了兒子。還好,母親發現了一個線管,針就插在線管上。她把它們取出來,輕輕推好抽屜,籲了一口氣。其實,兒子從未說過她妨礙寫作,不過,她很會換位思考。
可她遇到了麻煩,當年的繡花女連針也穿不上了。一個月前還穿針引線縫被子的她,現在明明看見了針孔,就是穿不進。
她不相信視力下降得這麼厲害,再次把線頭伸進嘴裏濡濕,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撚得又尖又細,再次盡手臂之長讓眼睛與針的距離最遠,再次……再試一次。
——還是失敗。再試……連續不斷……
兒子在對文章進行後期排版,他從顯示屏上看見反射過來的母親,突然怔住了。他忽然覺得自己就是那根縫衣針,雖然與母親朝夕相處,可心卻被沒完沒了的文章堵死了。母愛的絲線在他這裏已經找不到進出的“孔”,可還是不甘放棄。
兒子熱淚盈眶了。分明是他在母親心目中的形象已經模糊了啊。他這才想起許久不曾和母親交流過思想,更別說照料她的飲食起居。
媽,我來幫你。兒子離開電腦,隻一刹那,絲線穿針而過。母親笑紋如花,用心為兒子釘起紐扣來,像在縫合一個美麗的夢。兒子知道今後該怎麼做了。因為母親很容易滿足,比如隻是幫她穿一根針,實現她為你釘一顆紐扣的願望,使她付出的愛暢通無阻,如此簡單!
有時,母親像一個迷路的孩子,而使她找不到家門的常常是因為我們這些兒女的粗心大意。
隻要有及時行孝的誠心,隻要有孝順的真情,即使是像幫父母“穿針”這樣的小事,也能讓父母體會到兒女的孝心。幫父母掃一回地,洗一回衣服,做一頓飯或買一次菜也是孝順啊;好好學習,取得驕人的成績,隻要是讓父母感到溫暖和自豪的事情,無不可以算是行孝的行為。
不要讓未及時行孝成為你終身的遺憾,不要讓未盡孝成為你喉頭哽咽的理由。及時行孝吧,從現在起就給父母親人更多的溫情體貼和關懷。
品質點睛:
心懷感恩的人懂得,及時行孝才是回報、孝順父母的最好方式。及時行孝不需要很多金錢作基礎,不需要有很多時間作條件,隻需作兒女的有一顆感恩的心,去尊重父母的愛,體會父母的感情,理解父母的需要,關心父母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