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
富人看不起窮人,富人指窮人為“盜蔽”,富人拿窮人為“話柄”,在階級社會裏曆來如此,司空見慣。溫母陸氏雖然不可能在指出這一現象之後予以批判,但她能指出“貧人未能發跡,先求自立”也算是挺不錯的,此話耐人尋思,發人深省。
能幹實事才算真正的男子漢
【原文】
作家的[1],將祖宗緊要做不到事,補一兩件;做官的,將地方緊要做不到事,幹一兩件,才是男子結果。高爵多金,不算是結果。
【注釋】
[1]作家:治家。
【譯文】
治家的人,將祖宗緊要而又做不到的事,補做一兩件;做官的人,將地方緊要而又做不到的事,幹一兩件,像這樣幹實事才算是真正的男子漢。爵位高俸金多,並不算是真正的男子漢。
棍棒底下出不了肖子
【原文】
兒子是天生的,不是打成的。古雲:“棒頭出肖子[1]。”不知是銅打就銅器,是鐵打就鐵器。若把驢頭打作馬麵,有是理否?
【注釋】
[1]肖子:孝子。
【譯文】
兒子能否成才是天資和通過教育自然形成的,不是打成的。古人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殊不知是銅隻能打成銅器,是鐵隻能打成鐵器。如果把驢頭打成馬麵,有這樣的道理麼?
【評析】
溫母陸氏在此篇中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即“棍棒底下出不了孝子”。她認為,是銅隻能打成銅器,是鐵隻能打成鐵器,如果要把不孝之子打成孝子,就好像是要把驢頭打成馬麵一樣的荒唐可笑。今天,為人父母者,認真讀一讀這篇家訓不無好處。
為人須做到輕財好施
【原文】
世間輕財好施之子[1],每到骨肉[2],反多恚吝[3]。其說有二:他人蒙惠[4],一絲一粒,連聲叫感[5];至親視為固然之事[6],一不堪也[7]。他人至再至三,便難啟口[8];至親引為久常之例,二不堪也。他到此處,正如啞子吃黃連[9],說苦不得。或兄弟而父母高堂,或叔侄而翁姑[10]尚在,一團情分[11],利斧難斷。稍有念頭防其幹涉,杜其借貸[12],將必牢拴門戶[13],狠作聲氣[14],把天生一副惻怛心腸蓋藏殆盡[15],方可坐視不救。如此,便比路人仇敵[16],更進一層。豈可如此?汝深記我言。
【注釋】
[1]好施:喜歡施舍。子:男子之美稱。這裏泛指人們。
[2]骨肉:比喻至親。
[3]恚(hu佻):發怒;怨恨。吝(l佻n):顧惜;舍不得。
[4]惠:恩惠;賜;贈。
[5]感:感激,感謝。
[6固然:本來、原來、當然的意思。
[7]不堪:受不了。
[8]啟口:開口。
[9]黃連:植物名。多年生草,其根連珠而色黃,故名黃連。根入藥,味甚苦。
[10]翁姑:丈夫的父親和母親。
[11]情分:親友間的情感。
[12]杜:堵塞;拒絕。
[13]拴(shu佟n):結;綁。門戶:指“家”。
[14]聲氣:聲音和氣息。
[15]惻怛(c侉d佗):憂傷。殆:幾乎。
[16]路人:喻彼此無關的人。
【譯文】
世界上那些輕財好義、喜歡施舍的人們,每次遇到至親,反而大多不客氣和舍不得。原因有兩種說法:別人蒙受恩惠,哪怕是一絲一粒,都連聲說感謝;可是至親卻把受到恩惠看作是當然的事情,這是第一個受不了的。別人第二次、第三次要求給予恩惠,便難以開口;可是至親卻引為長久經常的先例,這是第二個受不了的。輕財好施的人們到了這步田地,正如啞子吃黃連,有苦說不得。因為前來要求給予恩惠的至親,有的是親堂兄弟而有父母高堂,有的是親叔侄而翁姑尚在,一團親友間的情感,就是利斧也難以砍斷。如果稍微動一點念頭防止他們幹涉,拒絕向他們施舍借貸,那麼必須牢牢守住這個家,作出與平日不同的聲音和氣息,把天生一副憂傷憐恤的心腸蓋藏得一點也不露,隻有這樣才可以坐視不救。但如果這樣,那麼比起彼此無關的人和仇敵來說,關係還更惡劣一些,怎麼可以這樣呢?你必須牢牢記住我的話!
【評析】
溫母陸氏在此篇中告誡兒子:一個人固然要輕財好義、樂於施舍。但是,要引起注意的是,對於“一絲一粒連聲叫感”、“至再至三便難啟口”的他人,應該給予恩惠和饋贈;對於“視為固然之事”、“引為久常之例”的至親,也還是應該給予恩惠和饋贈。因為不如此,至親就不是至親,而是變成了路人仇敵,甚至更進一層了。
陶母教子有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