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鼎成龍升勢爭強 二十四章 貳臣(1 / 2)

“李克遠、李克憲兩位大人托小人前來求和,隻要將軍承諾保全兩位大人和部屬的性命,我們願意投降,並且願意為夏王陛下打仗。”拓跋成頗為羞恥地跪在地上,向高高在上的驃騎軍指揮使辛古秉道。驃騎軍將關內大營設在慶州,與內附宋國的銀夏州黨項大營遙遙相對。

辛古毫不理會故作謙卑的夏州刺史世子,遙望著不遠處黨項羌人的營寨,沉聲道:“李克遠手上有洗不幹淨的血,夏王不接受投降,他有種就自盡吧。”揮手讓手下將拓跋成的左右手拇指都砍掉後放回去。

數日後,李克遠下令殺死了營寨中的老弱婦孺,焚燒了所有財物,內附宋國的黨項騎兵兩千餘人在夏州刺史李克遠、銀州刺史李克憲的帶領下試圖突圍逃走,中途被驃騎軍伏擊,全部斬殺。

清水寨平常駐屯一千多禁軍,這裏是秦渭糧道上的一處寨堡,糧道走蜿蜒的清水河穀,而寨堡則修建在北側陡峭的高崖上,易守難攻。從哨探發現寨子外麵出現夏國的偵騎開始,到時不時有數百上千的夏軍騎兵從寨子下麵的河穀裏經過,校尉杜滸一直惶惶不可終日,他曾經派出軍兵試圖和附近的寨堡,秦州州城聯係,都一去不返。

“看樣子,夏國人是大舉入寇了。”杜滸望著空空蕩蕩的河穀,旬日來,外間一點消息都沒有。忽然,河穀中一隊數百騎的夏軍騎兵護衛者幾名禁軍軍官和百姓打扮的人朝著寨子而來。

“上麵的宋軍聽著,”的盧軍校尉張鏑大聲喊道,“這裏是左近鄉老和蕭關駐泊禁軍,特來向汝等告知外間形勢!汝等若是願意聽,便答應一聲,吾放他們上來!”

那幾個百姓都是平常熟識的鄉紳,杜滸猶豫了片刻,揮手讓手下將他們放了上來,直到這時,他才知道夏軍已經大舉入關,不但在圍攻京兆府、鳳翔府等名城大邑,還占據了函穀關、蕭關、大散關,徹底隔斷了關中與中原的聯係。更讓他震驚的是,張永德、劉延讓兩位大將軍居然謀反,河北十萬大軍擁立太祖太子趙德昭,叛軍已經快要殺到汴梁,朝中無論誰勝誰負,一時半會都沒有空閑來理會他們這些被落在夏軍占領區之內的駐屯兵馬了。

“夏軍隻重勇力,重推舉,將軍若是審時度勢,早日歸順夏王陛下,則兄弟們也早有晉身之機,”原虎捷軍都頭費琿沉聲道,他因為武藝出眾,已經被錄用為軍士,“若是將軍和麾下兄弟欲歸汴梁,則待戰事平息,吾國將恭送諸位東返。”

杜滸沉默了半晌,又和轉身和旁幾個都頭軍官商量半晌,終於道:“張永德、劉延讓兩位將軍起兵河北,都部署大營降了夏國,吾等再回汴梁,也不知如何自處,吾等在哪裏都是當兵吃糧的,願投夏國,請費大人做個引薦吧。”

長安城下,龍牙軍大營之內,陳德站起身來,對準備入城裏勸降的幾十名鄉紳拱手道:“為免關內刀兵再起,生靈塗炭,煩勞眾位先生為吾勸說京兆尹大人完城來歸,陳德在此拜謝。”唐代長安城已毀於戰火,此時重建的長安城雖小,但長安的得失,對關中軍心民心的影響非小。

眾鄉紳連忙謙讓,陳德又取出一封書信來,笑道:“這裏有一封京兆尹魏羽大人的故人給他的信函,煩勞眾位帶給他。”眾鄉紳隻道陳德與京兆尹都是在南唐為官過的,想必有些共同的舊識,便唯唯接過。

長安城頭,京兆尹魏羽頗為無奈地又迎來一群城外進來來勸降的鄉紳,這些人都是世居長安左近的大家望族,打著為桑梓寧靜的旗號而來,雖然魏羽決心堅守長安為大宋盡忠,但他也要為自己與長安軍民留一條後路。眼下長安與外界隔絕已久,從這些熟識的鄉紳那裏也能打聽出些外界的情況。隨手打開信函,魏羽心頭卻是一驚,這信赫然是南唐後主李煜的筆跡。

“當年君獻當塗歸宋,使桑梓免遭塗炭,功德非小,君之苦衷,吾亦深知,並不怪責,今日夏之進兵關中,情勢同於當年,君何不擇善而從,使一方百姓免受刀兵之災。”

魏羽當年因上書被李煜賞識,授以弘文館校書郎,此後更拔擢為雄遠軍判官要職,然而,宋軍侵唐時,魏羽不能守土,反而以當塗要地降宋。趙匡胤、趙光義兄弟都愛用讀書人,魏羽也憑著本身才華逐步擢升為京兆尹,此後又轉任宋州、閬州,丁憂後起複為官,因為長安左近的商賈豪紳顧念著他為官清廉,能護佑一方百姓,出錢幫他第二次出任京兆尹一職。誰料早已故去的南唐舊主李煜,居然還在人世,而且被夏國收留,還寫信勸他以京兆百姓為重,以長安城降了夏國。

“吾已負了後主,如何能再負汴梁官家。”魏羽將書信折起,正欲拿到火燭上燒掉,沉吟半晌,又將手緩緩縮了回來,把這封信放到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