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圍樓式建築裝飾藝術特色分析(1 / 2)

圍樓式建築裝飾藝術特色分析

藝術天地

作者:朱豔芳 張詠梅

基金項目:本文係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二五”(2013)規劃項目“贛南、閩西、粵東圍樓式建築審美特征的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3YS38)的成果之一。

摘 要:圍樓式建築是客家極具代表性的居住建築,現存贛南、閩西、粵東的圍樓式建築因地域文化的差異分別稱為圍屋、土樓和圍龍屋。三者各具特色,它不僅是客家文化與中原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也是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其裝飾藝術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是值得我們挖掘、借鑒、並加以發展的寶貴財富。

關鍵詞:圍樓建築;裝飾藝術;特色

作者簡介:朱豔芳(1980.10-),女,湖北宜昌人,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1

建築與裝飾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建築影響了裝飾風格,相反,裝飾風格也增加了建築的生動,圍樓式建築濃縮了客家文化理論,裝飾風格綿延了中原文化的氣象,它們相互交融,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

一、客家圍樓式民居建築的由來

圍樓式民居建築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一個具有顯著特征的漢族民係——客家,客家人由曆史上從中原地域逐漸遷徙到南方的大批的漢人構成。客家先民在南遷及定居後,不斷吸收和融合南方土著民族中的古越文化、佘族、瑤族等文化,在結合中原建築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以方、圓及方圓相結合等形式的建築。雖然以贛南、閩西、粵東為代表的圍樓式建築形式多樣、風格迥異,然而在防禦性、堅固性及合族聚居性等方麵,體現了出高度的統一。

二、圍樓式建築裝飾的文化理論

雖然防禦性是圍樓式建築的主要特征,但建築本身又是家族的經濟水平和財勢權位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圍樓式建築構造藝術上,往往竭盡精巧之能事,著意於富麗堂皇之體現。

贛南、粵東、閩西圍樓式建築雖所處的地域有別,但實質上一脈相承,因此,在構建與裝飾上總是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1、承襲中原,多元融合

圍樓式建築是我國古代中原的一種“塢堡”建築形式,中原漢民在遷徙南方時將其進行借鑒和科學、合理演繹遂成“圍樓建築”。其在建造的過程中廣泛吸收了中原傳統建築文化、堪輿文化及當地土著文化,在取其精華、兼收並蓄的態度中因地製宜,這一點還體現在建築的裝飾、工藝等方麵,結合贛粵閩地區特殊的地理、氣候、人文環境,達到人工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2、整體局部,繁簡相宜

圍樓式建築的裝飾藝術性,既包括整體的造型裝飾又包括局部的審美裝飾。建築整體外觀龐大堅固、樸實無華,高大的牆體結合層層疊疊的屋瓦,排列的細致緊密,形成了重複、序列、和諧統一的形式美構成法則。圍內局部梁架墊木、門窗額枋、柱聯柱礎、天花地幔等,圍樓的主人都會盡其資產之所及、畢其工藝之所能,精益求精地進行裝飾。宏觀上的繁簡相宜和微觀上的細致入微既是物質上的美化,又是精神上的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