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汪國真現象”再梳理(3 / 3)

耐人尋味的是,批評大家幾乎無人涉足汪國真評判,當代文學史類書籍也鮮有提及1990年代的“汪國真熱”這一獨特現象。

五、創作啟迪

1、讀者的接受和認同是詩歌永恒價值的重要體現。

優秀的詩人,他們追求的目標就是創作出能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膾炙人口的作品。唐朝白居易每每作詩必求“老嫗能解”,文字的通俗易懂可見一斑,其代表性作品《賣炭翁》、《琵琶行》取得巨大藝術成就。

2、人文精神的關懷應是當代詩歌表現得最為重要的內容。

汪國真在詩歌中對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的探討,準確地表現了當時年青一代的所思所想。他所探討的問題,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和深刻的人文精神價值。

3、創造契合讀者審美需求的詩歌形式是當代詩人努力探索的方向。

汪國真自身經曆相對平坦,缺少豐厚的生活積累,所以沒有偉大詩人詩歌作品所應當具備的深度和廣度,作品中缺少厚重的生活底蘊和對曆史的深遠思考;原創性意象不多,缺少更大膽的藝術創新。我們應該引起重視並體現在詩歌創作實踐中,使當代詩歌在新時期能真正走出低迷,迎來一個全新的輝煌發展階段。[10]

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尤其是詩歌這門高雅藝術,被稱為文化大家族中的“小精靈”,假如一篇詩作,能引起大家心靈的共鳴,及時撥正生命的航船,傳遞滿滿的正能量,這樣大浪淘沙去盡鉛華的詩句,往往最能激蕩人心。汪國真正是用自己的善良真誠贏得了廣大年輕讀者的喜愛,實現了“做皓月一輪”的美好願望。

“人民說你是詩人你就是詩人,不被人民承認你就什麼都不是”,汪國真曾這樣回應爭議。我們應重新評論汪國真的文學地位,客觀審視汪國真詩歌作品的文本價值。隻要紮根於人民大眾的肥沃土壤,抒寫百姓的酸甜苦辣,回應普通人的關切,這樣的作品永遠不會失去熱愛它的讀者;隻要關注個人生存價值、精神需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這樣的詩人就永遠不會過時。

上述對汪國真詩作評價的兩極分化,恰恰折射了人們對詩歌發展走向及傳承方式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汪國真現象”提醒我們,古典詩詞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僅要賦予其新的藝術魅力和時代精神,新詩也要遵循“詩”的基本規律與形式,不至於淪為“分行的文字”,失去詩歌獨有的藝術審美特征;在大力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要著力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提升民眾的詩歌鑒賞水平,用優秀詩歌作品滋潤社會,涵養心靈。[11]如福建詩人哈雷從事新聞工作多年,幾年前重返詩壇,提出了“打造福州詩歌城”主張,策劃了大量的詩歌朗誦活動,吸引了榕城眾多高校青年學子參與到這一活動中來,形成了良好的詩歌效應,使之成為福州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

斯人已逝,詩歌仍在,餘響未絕。謹以此文紀念這位曾經陪伴我們度過青春年華的詩人——汪國真。

參考文獻:

[1]朱其武.汪國真文化現象透視[J].南京社會科學,1992(3).

[2]張立群,劉曉麗.當代詩歌史上被忽視的兩個熱點“現象”——“汪國真現象”的現實心態及其相關問題[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4(3).

[3]王誌勇.論汪國真詩歌的藝術特點[J].《文學教育》,2014(4).

[4]武雲溥.勵誌詩歌沒人能替代汪國真[EB/OL].

[5]孫景陽.評汪國真詩的轟動效應[J].中國文學研究,1992(2).

[6]王小章.價值真空時代的“文化孤兒”——析崔健、汪國真、王朔現象——汪國真:送大眾以秋波[J].青年研究,1994(11).

[7]王金城,武文茹.偶像的黃昏:難圓的夢——汪國真詩歌批判[J].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

[8]蘇宏豐.汪國真的偽藝術與真成功[EB/OL].博寶藝術網.

[9]曹毓民.汪國真詩之得失論[J].鐵道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

[10]曾方榮.汪國真詩熱對當代詩歌發展的啟示[J].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6月.

[11]王蘭.“汪國真現象”折射“詩歌不死”[N/OL].陝西日報,2015年05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