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國真現象”再梳理
文學評論
作者:朱毅
摘 要:本文通過簡介汪國真的人生曆程,回顧當年“汪國真熱”的盛況,分析汪國真詩歌的特點以及社會反響,最後談汪國真的詩歌創作對當下詩歌創作的啟迪意義。
關鍵詞:人生曆程;詩歌特點;社會反響;當下啟迪
作者簡介:朱毅(1970-),男,福建仙遊人,碩士,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傳媒藝術係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0-03
一、不凡人生
汪國真1956年6月22日出生於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祖籍廈門集美。中學畢業後到北京工廠當工人。1978年進入暨南大學中文係學習。1979年在《中國青年報》發表處女作。1982年畢業後分配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曾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創作中心主任。1984年在湖南雜誌《年輕人》第10期上發表《我微笑著走向生活》,經《青年博覽》、《青年文摘》轉載,產生了巨大影響。1985年起專注於詩歌創作。1990年在《中國青年》、《遼寧青年》、《女友》雜誌開設專欄。1990年5月21日北京學苑出版社出版其第一部詩集《年輕的潮》,該詩集被列為全國十大暢銷書之一(文藝類唯一一本)。他在書畫、音樂領域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其書法作品作為中央領導同誌出訪禮品贈送外國政要。2015年4月26日淩晨兩點十分去世,享年59歲。
二、盛況探秘
1990年春天,學苑出版社編輯室主任孟光的當中學教師的妻子,發現學生們在傳抄汪國真寫的詩歌。學苑出版社抓住了這個很好的出版商機,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稿酬、最好的裝幀”出版了汪國真首部詩集《年輕的潮》,此後多次再版。“年輕”係列總印數累計超過100萬冊。近30家出版社出版了其作品。1990年在出版界被稱為“汪國真年”。汪國真當時每天至少接到幾百封信,各種各樣訴求都有,中國藝術研究院收發室工作人員從一個人因此而增加至三人。讀者群數量龐大,主要是青年學生、軍人,身份複雜、反響熱烈。
1997年7月北京零點調查公司發布“人們所欣賞的當代中國詩人”調查報告,汪國真的名字排在新中國成立後出生的詩人之首;他的詩集銷量十分巨大,創造了現代新詩詩集發行量第一名的神話。2009年他位列中央電視台《我們共同走過》評選出的“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百名代表人物”之一;2009年10月他獲評《中國青年》雜誌推選的“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十名代表人物之一,這十名代表人物分別是錢學森、黃繼光、榮毅仁、焦裕祿、邢燕子、張海迪、崔健、汪國真、張藝謀、姚明。
據不完全統計,從2000年開始,汪國真共有6篇詩作或散文作品被入選各級各類教材,這些都意味著主流價值觀對其作品的肯定。中國大陸出版的研究賞析汪國真作品的專著目前有:《年輕的風采——專訪汪國真》(人民日報出版社),《汪國真其人其詩》(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年輕的瀟灑——與汪國真對白》(國際文化出版公司),《汪國真——年輕的詩與思》(延邊大學出版社),《汪國真風潮》(華僑出版社),《論汪國真的詩》(青海人民出版社)等16部。碩士學位論文有山東師範大學崔鳳敏的《試論多重文化視角下的“汪國真現象”》。
1980年代,“朦朧詩”崛起之後,詩壇上各種所謂的詩歌流派山頭林立,他們追求迷茫的意識、詭異的情感、混亂的時空、原始的本能等等,聲稱詩歌是為未來讀者而創作,是寫給下一代人看的。他們的寫作脫離了社會和現實,脫離了普羅大眾。朦朧詩派出現了舒婷、北島、顧城等代表性詩人之後,新生代詩人並未出現太多有影響力的詩人。當時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還多,詩人的地位一落千丈。1990年代伊始,汪國真的詩歌卻如一股春風吹進了中國詩壇,使人耳目一新,成為中國詩壇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著名文學評論家馮牧曾就“汪國真熱”說過:“這現象是對前一時期象朦朧詩,追求晦澀難懂,故作深奧的一種否定。”
汪國真的詩歌,首先以明白曉暢、清新俊美的麵孔出現,給了那些飽受人生挫折、失戀苦悶、心靈困惑的青少年以心理慰藉和關懷。他的許多詩句成了年輕人競相抄錄的青春勵誌格言。其次,汪國真在詩歌中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勸誡青少年認清人生方向,在失敗麵前灑脫超然,不懈追求,這與青少年遠大的人生追求和瀟灑的生活態度高度契合。所以許多教師和家長都向孩子積極推薦汪國真的詩歌。第三,1980年代後期,出版業在“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市場規則麵前,不得不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起來,在年輕人中擁有龐大手抄本閱讀群的汪國真就成了出版社首選的對象,汪國真的詩歌再借助巨大的出版量迅速擴大了讀者群,從而獲得了疊加效應。[1]